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解密:“中國”一詞含義經歷的曲折的變化

2013年03月11日07:55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中國”詞義考

 “中國”是一個耳熟能詳的詞語,然而,“中國”的含義卻經歷了曲折的流變——

明末來華傳教士艾儒略(1582-1649)等帶來世界地圖和五洲四洋觀念。瞿式耜《職方外紀小言》雲:“按圖而論,中國居亞細亞十之一,亞細亞又居天下五之一。”這是對傳統的“中國者,天下之中也”觀念的理性反思與修正。上為艾儒略《職方外紀》中的世界地圖。

“中國”一詞出自漢語古典,是一個今人耳熟能詳的詞語,然而從古代到近現代,其詞發生了深刻的內涵演變和外延拓展。它是文化的古今更革、中外交會的產物。這種曲折的流變體現在:從古代的“城中”義到“天下中心”義,進而演為近代的與世界列邦並存的民族國家之名。

古漢語中對“中國”的解釋

中國之“中”,甲骨文、金文像“有旒之旆”(有飄飾的旗幟),士眾圍繞“中”(旗幟)以聽命,故“中”又引義為空間上的中央,謂左右之間,或四方之內核﹔又申發為文化或政治上的樞機、軸心地帶,所謂“當軸處中”,有“以己為中”的意味,與“以人為外”相對應。

中國之“國”,繁體作“國”,殷墟甲骨文尚無此字,周初金文出現“或”及“國”字,指城邑。《說文》:“邑,國也,從□(wéi)”,原指城邑。古代的城,首先是軍事堡壘,“□”示城垣,其內的“戈”為兵器,表示武裝,含武裝保衛的天子之都之義,以及諸侯轄區、城中、郊內等義。

由“中”與“國”組成“中國”,以整詞出現,較早見於周初,如青銅器《何尊》銘辭記周王克商,廷告上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辟民。”最早的傳世文獻《尚書·周書·梓材》追述周成王說:“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詩經》、《左傳》、《孟子》等先秦典籍也多用此詞。

(責編:孫琳、王新玲)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