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解密:“中國”一詞含義經歷的曲折的變化

2013年03月11日07:55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歷史上一段時間,“中國”並非我國的專稱

古代中原人常在“居天下之中”意義上稱自國為“中國”,但也有見識卓異者發現,“中國”並非我國的專稱,異域也有自視“中國”的。曾西行印度的東晉高僧法顯(約342-約423)《佛國記》中說,印度人以為恆河中游一帶居於大地中央,稱之為“中國”。

明末來華的耶穌會士利瑪竇、艾儒略等帶來世界地圖和五洲四洋觀念,改變了部分士人的中央意識。如瞿式耜《職方外紀小言》雲:“按圖而論,中國居亞細亞十之一,亞細亞又居天下五之一,……戔戔持此一方,胥天下而盡斥為蠻貉,得無紛井底蛙之誚乎。”

清人魏源接觸到更翔實的世界地理知識,認識到列邦皆有自己的“中國”觀。《海國圖志》卷74有雲:

釋氏皆以印度為中國,他方為邊地。……天主教則以如德亞為中國,而回教以天方國為中國。

近代學人皮嘉佑《醒世歌》一文道:“若把地球來參詳,地球本是渾圓物,誰是中央誰四旁?”這都是對傳統的“中國者,天下之中也”觀念的理性反思與修正。

近代中國面臨西東列強侵略的威脅,經濟及社會生活又日益納入世界統一市場,那種在封閉環境中形成的虛驕的“中國者,天下之中”觀念已日顯其弊,具有近代意義的“民族國家”意識應運而生,以爭取平等的國家關系和公正的國際秩序。而一個國家要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擁有一個恰當的國名至關重要。

“中國”作為流傳久遠、婦孺盡知的簡練稱號,當然被朝野所襲用。梁啟超、汪康年等力主,應當揚棄“中國者,天下之中也”的妄見,但“中國”這個自古相沿的名稱可以繼續使用,以遵從傳統習慣,激發國民精神。他們指出,以約定俗成的專詞作國名,是世界通則,西洋、東洋皆不乏其例。如果說,“大清”和“中國”在清末曾並列國名,交替使用,那麼,辛亥革命以后,“中國”先后作為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以正式國名被國人共用,並為國際社會普遍肯認。

今人當在全面觀照“中國”的古典義和現代義及二者的因革轉化的基礎上,使用“中國”一詞。

(作者為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責編:孫琳、王新玲)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