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文革”期間中國政府對港澳市場供應情況

唐富滿
2013年04月10日10:5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三)完善配額管理制度

早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外貿部門就嘗試對鮮活商品出口實行配額管理。1954年,外貿部召集的第一次對港澳出口工作會議,授權華南對外貿易分局定期制訂對港澳出口供應的配額。以生豬為例,廣東從1953年6月起由華南外貿分局制訂對港澳出口配額。1954年8月底,分局制訂《廣東生豬出口調配管理辦法》。除廣東外,廣西由分局會同省商業廳指示“嚴格依配額均勻出口”,湖南配額報請中南外貿局批准執行。(參見華南外貿分局:《通知開會討論廣東生豬出口調配管理辦法由》(1954年9月1日),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325—1—40。)由於缺乏整套的管理制度和有效指揮機構,配額管理制度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對港澳出口供應常因集中到貨而造成跌價損失,或因調度不靈而坐失銷售時機。如塘魚出口,長期以來因存在月尾多、月頭少,季末多、季初少和年末多、年初少的“三多三少”現象。對此,有港商說我們月頭是“過渡時期”,月尾是“大躍進”。﹝1﹞

20世紀60年代初,對港澳供應配額管理制度的完善被提上議事日程。以廣東為例。1962年8月,據香港五豐行反映,由於有些地區對港澳出口鮮活商品配額管理不嚴及運輸途中保管不善,造成鮮活商品途中死亡殘次及集中到貨,以致低價銷售和倒海事故接連發生。當時正值“繼續整頓”時期,中央大力提倡扭虧增盈,改善經營管理。廣東省委決定在全省范圍內開展以降低商品流通費用為中心的群眾性運動,廣東外貿系統以加強配額管理為抓手。8月28日,廣東外貿局規定:“屬於配額商品應由省食品公司切實抓起來並由省食品公司統一指揮,今后每月應抄送各地海關並由海關協助督促、控制”﹝2﹞,以防止各口岸不按照配額出口的現象。1963年1月,廣東省召開全省鮮活商品出口配額管理座談會。香港五豐行和澳門南光公司的代表也參加了會議。會議認為:配額管理工作的重點,應放在提高商品品質、規格,改進包裝,快裝、快運,經常根據港澳市場的特點,按品種、按時、按質、按量安排出口,避免各種責任事故。會議制訂了“鮮活商品對港澳出口配額管理辦法”及其“實施細則”。﹝3﹞

﹝1﹞ 參見廣東省外貿局:《關於我省一年多來加強鮮活商品出口配額管理情況的報告》(1964年8月31日),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302—1—210。

﹝2﹞ 廣東省外貿局:《採取措施防止鮮活商品出口事故及嚴格配額管理》(1962年8月28日),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302—1—160。

﹝3﹞ 參見廣東省外貿局:《全省鮮活商品出口配額管理座談會紀要》(1963年1月14日),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302—1—188。

廣東鮮活商品對港澳出口配額管理的主要內容為:(1)配額管理商品范圍。凡全國多口岸及本省多口岸出口的鮮活商品,根據港澳市場要求,需要統籌安排、有計劃出口的,可列為配額管理商品。(2)制訂配額的原則和辦法。事先征求港澳機構意見,各專區或口岸支公司每月20日前各自提出下月配額建議數,由省制訂下月配額計劃並在25日前直接下達給各出口口岸和抄送各地海關。(3)組織領導。省外貿局成立配額商品中心指揮部,制訂下達及調整配額計劃,檢查配額執行過程中發生的重大問題,組織有關會議,介紹、推廣各地執行配額的經驗﹔各地外貿局根據實際需要,建立辦公室或指定專人負責。最初納入配額管理的鮮活商品共6大類,34個品種。(參見廣東省外貿局:《廣東省鮮活商品對港澳出口配額管理試行辦法(草案)》 (1962年12月11日),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302—1—160。)到1964年,增加為42個品種。此外,海關監督也是配額管理的重要內容:(1)各地海關、分支關、監督站和派駐非設關地區的海關工作組,依據廣東配額中心指揮部通知的配額計劃,核對和審查各公司出口數量是否符合配額計劃。(2)各公司在配額商品出口時,應向海關遞交蓋有“配額商品”字樣的出口貨物明細單和附送“配額商品出口數量核對表”。(3)海關按照省配額中心指揮部所制訂的“配額商品出口品質、規格,包裝標准及堆迭要求表”進行監督。(參見廣東省外貿局:《海關對港澳出口鮮活商品的配額管理和品質、規格、包裝標准進行監督的規定》(1963年),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302—1—188。)

在實踐中,廣東從生產入手合理安排,對大宗品種錯開時間,以免大量集中上市﹔合理安排上市,把每旬甚至每日出口量落實到生產隊、收購站,使配額管理建立在廣泛的群眾自覺執行的基礎上。同時加強對港澳市場的調查研究,盡可能做到知己知彼。推行配額管理后,做到貨源充足、出口均勻和品質好。在政治上,增強了客戶經營信心,提高了競爭能力﹔在經濟上,對改善經營管理起到了促進作用。(參見廣東省外貿局:《關於我省一年多來加強鮮活商品出口配額管理情況的報告》(1964年8月31日),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302—1—210。)經過長期實踐,廣東探索出以下經驗:(1)善於探討市場規律,敢於打破舊框框。例如過去對香港出口荔枝有一個“日銷不能超出200噸”的“魔咒”。后來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根據“荔枝上市,百果讓路”這個果中驕子的特點,狠抓荔枝銷售的“快、鮮、高質”之關鍵,打破了“魔咒”。1965年出口6978噸,收匯123.5萬美元,比上年分別增長98.5%和184.1%。(2)隨時注意客觀情況的變化,及時研究和摸清市場的新規律。(3)掌握市場規律,抓住主要矛盾,變被動為主動。實行“看價配量、穩進速減”,合理安排出口,達到穩價多銷的目的。(4)把握鮮活商品出口的外在聯系與規律。鮮活商品出口和氣候變化關系很大。過去常因不掌握氣候變化而造成被動。后來,有關部門准確掌握天氣變化,使配額管理落實到符合客觀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參見廣東省食品進出口公司:《1965年鮮活商品出口配額管理工作小結》(1966年2月6日),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325—1—907。)

隨著配額管理制度的完善,對港澳市場的均衡供應基本得到保障。1964年9月,中南外貿局和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在山東煙台召開秋季果菜會議,強調要以改善經營管理為中心,“加強配額管理,嚴格按每月配額計劃,均衡發運”(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下達1964年秋季果菜會議紀要的通知》(1964年9月24日),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325—1—800。)。到“文革”前夕,內地對港澳供應的配額管理制度基本成熟,並在實踐中得到貫徹和推廣。各省市自治區普遍設立配額管理辦公室,各公司成立配額領導小組。配額管理在對港澳市場的供應中收到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責編:王新玲、孫琳)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