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膽直陳,馳騁大江南北,淮海戰役立了第一功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1946年6月,國民黨撕毀停戰協定,向解放區發動了全面進攻。大敵當前,粟裕先后又以華中軍區副司令員和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的身份,揮戈上陣,馳騁大江南北,為解放全中國“愈出愈奇,愈打愈妙”。
1947年2月,華東野戰軍集結在臨沂附近休整待機。此時,國民黨軍卻集中了19個軍(整編師)、49個師(整編旅),採取南北對進的部署,企圖在山東解放區首府臨沂附近與華東野戰軍決戰。面對嚴峻局勢,粟裕和陳毅大膽地採取了“聲東擊西”之策。他以兩個縱隊在臨沂周邊阻擊南線之敵,並在運河上架橋,偽裝華東野戰軍要西進,而將主力隱蔽北上,經2月20日至23日晝夜激戰,全殲北線之敵7個師,連同南線阻擊和地方部隊作戰,萊蕪戰役共殲敵7萬多人,其中俘第二綏靖區中將副司令李仙洲以下將官17名,擊斃2名。不僅取得了大兵團打運動戰經驗,而且創下解放戰爭一個戰役殲敵的新紀錄。戰役結束后,陳毅在接見新華社記者時說:我軍副司令員粟裕將軍的戰役指揮一貫保持其常勝紀錄,愈出愈奇,愈打愈妙。
1947年3月,國民黨將全面進攻改為集中兵力向陝北和山東實施重點進攻。在山東戰場,國民黨軍投入了24個整編師,60個旅約45萬人的兵力,其中包括了他5大主力中的3個。在配置上,編成3個兵團,成弧形向魯中推進,企圖迫使華東野戰軍與其決戰或北渡黃河。作為戰役指揮員,粟裕同陳毅一起制定了泰蒙戰役計劃。4月22日,在粟裕指揮下,我軍首先發起了對最左翼的泰安國民黨守軍第七十二師的圍攻,以吸引和殲滅其援軍。但因敵軍懼怕未敢出援,於是改為強攻,至26日全殲敵整編第七十二師師部及兩個旅,活捉中將師長楊文泉。5月22日,粟裕根據變化的戰場情況,提出了改變以往先殲弱敵、翼側或孤立之敵的打法,而採取“猛虎掏心”的戰法,從敵戰斗隊形的中央切入,並運用隱伏於魯南的第六縱隊,切斷敵南撤的退路,把蔣介石的御林軍、五大主力之首號稱“王牌”的整編第七十四師,割裂出來予以殲滅的大膽作戰方案。陳毅認為這是“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從5月13日至16日,我軍已在孟良崮山區奪佔了大多數陣地。但在戰役接近尾聲,粟裕清點戰果之時,卻發現殲敵數與敵第七十四師的編制數尚有7000人的差距,於是他又命令部隊嚴密搜索,果然在孟良崮和雕窩之間,發現了正准備突圍的敵人,當即予以殲滅。孟良崮一役,全殲國民黨“王牌”軍整編第七十四師3萬多人,擊斃中將師長張靈甫。
孟良崮戰役的勝利,給了敵人以沉重的打擊,使國民黨軍轉入守勢,但蔣介石並沒有放棄對山東重點進攻的方針。為徹底粉碎蔣介石的重點進攻和配合劉(伯承)鄧(小平)大軍進軍大別山,中央軍委決定讓華東野戰軍由內線殲敵變為外線出擊,於7月1日實行三路分兵,對國民黨軍進行分路出擊。面對局勢的發展,粟裕不僅向中央建議擴大野戰軍,而且建議:陳毅和粟裕一同到外線指揮。8月18日,粟裕再次向中央軍委和華東局發電,建議為更有力支援劉鄧,將作戰地域擴大到隴海路以南,破襲津浦,威脅徐州,並以運河西岸為中心。毛澤東答復:“粟裕同志18日酉電極為正確……”隨后,在中央領導下,粟裕帶領所屬部隊力克開封,勇戰睢杞,強破濟南,智擒區壽年,活捉王耀武。一系列精彩絕侖的表現,“給蔣介石肅清中原的囈語以迎頭痛擊。”然而,粟裕的眼光卻投向了更大的戰場,他的戰爭腳步在蘇、皖、魯、豫之間即將步出更為燦爛的畫卷,這就是震驚中外的淮海戰役。
中央軍委在決定淮海戰役作戰方針和戰役過程中,粟裕以杰出軍事家的戰略眼光和膽識,曾在關鍵時刻四次提出重大建議,均被中央軍委採納。第一次是濟南戰役尚未結束,他向中央軍委提議舉行淮海戰役,次日即接到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的復電:“我們認為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第二次他向中央軍委提出:鑒於即將舉行的淮海戰役規模很大,建議請陳(毅)、鄧(小平)統一指揮。次日又接到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的復電:“整個戰役受陳鄧指揮。”第三次是1948年11月8日,他向中央軍委提出在殲滅黃伯韜兵團后立即向徐州、蚌埠線進擊,將國民黨主力殲滅在長江以北。中央軍委次日復電:“應極力爭取在徐州附近殲滅敵人主力,勿使南竄。”在戰役中期,粟裕准確預見了徐州國民黨守軍逃竄的可能及其方向,並向中央軍委及時提出了被採納的第四次建議。
淮海戰役中,我軍共投入兵力60萬余人,其中華野的兵力達42萬,佔參戰兵力總數的70%。這支大軍在粟裕的指揮下,攻如猛虎,守如泰山。而粟裕得心應手的指揮,往往憑借的是沙盤和地圖,而且一坐就是幾十個小時。在華東野戰軍機關,每個同志都知道,粟裕坐在地圖沙盤前,他不喊,誰也不准進屋。面對瞬息萬變的戰場局勢,粟裕把握了大兵團作戰的規律,戰役第一階段,他正確處理了作戰方式的轉換和各階段的銜接,運用近迫作業的方法,突然襲擊敵陣地,全殲包括黃伯韜在內的17個師。第二階段,粟裕正確判斷了杜聿明集團可能的突圍方向,指揮華東野戰軍鉗制、阻擊、追擊和合圍杜聿明集團30萬人於徐州西南的陳官庄地區。最后又在兵力不夠情況下,力主華東野戰軍抽出部分兵力,先期解決黃維。第三階段,他運用政治軍事相結合的方式,於1949年1月10日全殲了杜聿明集團,並乘勢解放了江淮間廣大地區。

1949年5月,上海解放。粟裕(前右二)同陳毅(前右四)等在主席台上檢閱入城部隊。
淮海戰役是粟裕建議發起的,在戰役的關鍵時刻,他均提出了重要建議,對中央軍委作出正確的決策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事實上,正如張震所說,淮海一役,我中原、華東野戰軍並肩作戰,60萬對80萬,以少勝多,創造了我軍歷史上戰役規模最大,殲敵數最多的光輝紀錄。毛澤東稱贊說:“淮海戰役打得好,好比一鍋夾生飯,還沒有完全熟,硬是被你們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劉伯承元帥在全國解放后對記者發表談話說:“粟裕將軍百戰百勝,是解放軍最優秀的將領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