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盡瘁,為國家安危日夜操勞,樂將宏願付青山
進入1949年,新生的人民共和國即將成立。華東野戰軍整編為第三野戰軍,粟裕被認命為副司令員兼第二副政治委員。3月又擔任中共中央華東局常務委員,具體負責華東軍區工作。在5月中下旬,粟裕精心組織了上海戰役。他首先考慮到上海是我國最大的城市和經濟中心,如何解放上海,對黨在國內外的政治影響和新中國未來的經濟建設均有重要意義。為此,他制定的指導思想是:既要殲滅敵人,又要保持上海的完整。5月12日,他精心運籌,首戰高橋、劉行、吳淞,誘使敵人主力部隊至上海外圍,然后發起對蘇州河南及南市之敵的攻擊,而后會攻蘇州河北之敵。在解放上海過程中,他居然奇跡般做到了全市供電、供水沒有間斷,電話照常暢通。在創造大城市進攻作戰奇跡的同時,粟裕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將目光投向了解放台灣的准備工作。
從1949年3月到6月,毛澤東多次提出要粟裕:“請開始注意研究奪取台灣”,“准備佔領台灣”。為了祖國的統一和領土的完整,粟裕密切注視著敵我雙方的戰略態勢以及國際形勢的發展,著重研究現代戰爭條件下陸海空三軍配合的渡海作戰的新戰法。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他提出了一套戰前准備措施和作戰方法。上海解放后,他准備抽調8個軍用於攻台,而以第九兵團3個軍作為第一梯隊,立即投入戰前准備。隨后,由於金門、登步兩戰失利,加上國民黨軍部署的變化,他多次向中央軍委建議調整部署,甚至多次進京,向毛澤東和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的周恩來請示、匯報。
1950年6月上旬,在中共七屆三中全會上,粟裕匯報了解放台灣的准備情況和作戰方案。他認為,由於參戰部隊不僅包括第三野戰軍全部,還有其他野戰軍的3個軍參加,已經成為全國全軍的重大戰略行動,對太平洋和東南亞局勢將發生重大影響,建議中央軍委直接主持此一戰役,或請劉伯承、林彪來一位主持亦可,他作為華東軍區領導人全力協助。毛澤東否定了粟裕的建議,宣布:解放台灣之戰仍由粟裕指揮。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6月27日,美國悍然出兵朝鮮,並派第七艦隊開進台灣海峽,企圖以武力干涉中國人民解放台灣。中共中央審時度勢,當機立斷,推遲解放台灣的時間,將主要戰略方向由東南轉向東北。中央軍委決定組建東北邊防軍,並以粟裕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毛澤東通過陳毅向粟裕轉達,明確要粟裕擔任抗美援朝作戰指揮任務。就在粟裕積極准備迎接新挑戰之時,由於長時間的緊張、疲勞和多次受傷,他身體狀況已嚴重不佳,不得不進行治療和休養。
1951年,粟裕從蘇聯休養回國后,進入軍隊統帥部工作。先后擔任總參謀長、中央軍委委員、軍事科學院黨委第一書記和第一政委以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他對國家的安危、人民軍隊和國防建設仍日夜操勞。他認真總結多年的作戰經驗,特別是根據國際形勢和敵我態勢,到總部工作不久,便向中央提出應首先確立國家總的戰略方針,提出了軍隊建設的重點和原則。中共中央很快明確了當時亟待確定的戰略性問題,制定了積極防御的軍事戰略方針。

1957年,粟裕(右)同陳士榘視察邊防某部時,檢查武器保養的情況。
粟裕到軍事科學院后,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對林彪、“四人幫”反革命集團進行了堅決的抵制和斗爭。他心系國家安危,身體力行,從國家戰略高度思考未來反侵略戰爭的對策與措施。他非常注重調查研究,經常到部隊、邊防、國防工程的現場進行實地考察,幾乎走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他受命深入海防進行調研,發現當時的作戰指導思想和國防工程方面存在某些嚴重問題,於是秉筆直書。當他於1970年如實完成調查報告時,有人提醒他說國防工程部署是經毛主席批准的,但粟裕還是據實上報。1979年,他的學術報告《對未來反侵略戰爭初期作戰方法幾個問題的探討》發表后,不僅在全軍引起關注,也受到世界的關注。他對國家安危的關注、對軍隊建設的傾心和對軍事科研的認真,正如他自己所雲:“鬆蒼敢向雲爭立,草勁何懼疾風寒。生死沉浮尋常事,樂將宏願付青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