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新中國成立以來關於發展新黨員的思路透視

樊憲雷
2013年07月29日08:1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二、不斷擴大黨的群眾基礎, 著力思想上建黨

圍繞黨和國家中心工作發展新黨員,把各方面優秀分子吸收到黨組織中來,必須不斷擴大黨的群眾基礎,破除“唯成分論”思想的干擾,著力思想上建黨。在這方面,我們黨是有經驗教訓的。

發展黨員中的所謂“唯成分論”,就是隻看重發展對象的家庭出身,隻要家庭出身好,就可以入黨﹔而那些家庭出身不好的人,即便思想素質高、能力才干強,也不能入黨。發展黨員搞“唯成分論”,曾經給我們黨造成重大損失。中國共產黨作為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其階級基礎固然是工人階級,但這並不意味著隻有工人才能入黨。正如列寧所說:“確定一個政黨是不是真正工人的政黨,不僅要看它是不是由工人組成的,而且要看它是由什麼人領導以及它的行動和政治策略的內容如何。隻有根據后者,才能確定這個黨是不是真正無產階級的政黨。”(《列寧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46頁。)

這個問題,在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探索實踐中,逐步得到了糾正和解決。1935年12月的瓦窯堡會議決議明確指出:“一切願意為著共產黨的主張而奮斗的人,不問他們的階級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產黨。”決議強調:“能否為黨所提出的主張而堅決奮斗,是黨吸收新黨員的主要標准。”(《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31—1949)》第12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549—550頁。)黨的七大上,毛澤東、劉少奇等對黨員成分與黨的性質的關系作了深入分析和明確解答。劉少奇在講到我們黨的無產階級性質的決定條件時指出:“僅僅是黨員的社會出身,還不能決定一切,決定的東西,是我們黨的政治斗爭與政治生活,是我們黨的思想教育、思想領導與政治領導,而我們黨的總綱及黨的組織原則,則保障了無產階級的思想和路線在黨內佔居統治地位。”(《劉少奇選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25頁。)毛澤東在大會口頭政治報告中也說:“共產黨裡當然還有別的成分,有別的階級如農民、小資產階級出身的人,有別的階級出身的知識分子。”他認為:“出身是一回事,進黨又是一回事,出身是非無產階級,進黨后是無產階級,他的思想、他的行為要變成無產階級的。共產黨是要革命的,革命就要組織隊伍,組織隊伍主要是組織農民,還有其他階級,包括小資產階級、自由資產階級,有時還有大資產階級,甚至地主。”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一般原理的基礎上,又結合中國的實際,根據不斷發展變化的客觀條件和革命任務,正確處理了黨員成分與黨的性質的關系問題,創造性地發展了黨的建設,既擴大了黨的群眾基礎,又保持和增強了黨的先進性。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在發展新黨員這個問題上,比較重要的理論突破,表現為知識分子入黨和新社會階層人員入黨問題。

應該說,對知識分子的階級屬性及其入黨問題的認識在黨的歷史上有著比較曲折的經歷。中國共產黨是由具有先進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創建的,但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對知識分子這個階層的認識卻多有歧見。1921年黨的一大就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廣泛探討,初步依據知識分子所持的政治立場將其劃分為革命知識分子和黃色知識分子兩類,對於革命知識分子,“凡承認本黨黨綱和政策,並願成為忠實的黨員者”,可以接收其入黨。但從黨的二大開始,知識分子便不再被認同為“群眾”,其后經過多次討論、爭辯,這個問題都沒能很好地解決。特別是在“左”傾思潮佔主導地位時,知識分子更是被排除在組織之外。但革命發展的實際,卻需要我們黨大量吸收知識分子從事各方面的工作。這個問題直到20世紀30年代末,才得以扭轉。1939年,毛澤東在《大量吸收知識分子》中指出:“沒有知識分子的參加,革命的勝利是不可能的”。在肯定最近幾年“吸收了大批革命知識分子參加黨,參加軍隊,參加政府工作,進行文化運動和民眾運動,發展了統一戰線,這是一個大的成績”后,他強調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將具備了入黨條件的一部分知識分子吸收入黨”。(《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18—619頁。)自此,知識分子入黨有了遵循的途徑,但其階級屬性仍沒獲得根本解決。

(責編:張湘憶、趙晶)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