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毛澤東說“秀才”

陳晉

2013年08月28日09:4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毛澤東讀史,確也發過一些表面看來相反的議論。所謂“老粗辦大事”,即是一例。他在1964年3月提出一個觀點:“歷史上當皇帝,有許多是知識分子,是沒有出息的。隋煬帝就是一個會做文章、詩詞的人。陳后主、李后主,都是能詩能賦的人。宋徽宗既能寫詩,又能繪畫。一些老粗能辦大事情,成吉思汗、劉邦、朱元璋。”讀《明史》,他也有極而言之的感慨:“《明史》我看了最生氣。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識字的兩個皇帝搞得比較好,明武宗、明英宗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發表這樣的議論,與毛澤東當時對教育和文化界現狀不滿有關,但也不是隨意借古喻今,確實觸及到一個規律性問題,即具有統帥之才的集團核心人物,並非隻有秀才才行,一些讀書不多的“老粗”,也可能會比秀才干得好。但老粗能成大事,恰恰不是因為排斥了秀才,而是重視和重用秀才,並自覺地和秀才們形成互補關系。毛澤東當然沒有忽視這一點,所以他對劉邦和張良、朱元璋和劉伯溫的關系稱贊有加,還說劉備與諸葛亮的遇合,就像是魚兒得了水。新中國成立初期,主政大西南的鄧小平也說過類似的話,他告誡西南干部,離開知識分子不行,知識分子愛當軍師,漢高祖有張良、蕭何,明太祖有劉伯溫。我們不能小看這個問題,丟了他們是辦不好事情的。毛澤東對隋煬帝、陳后主、李后主、宋徽宗一干知識型帝王不感興趣,主要是因為他們脫不掉小秀才的習性,雖肩負治理天下之責,但辨時勢、習軍政、治官吏,遠沒有比寫詩繪畫做文章來得更有興趣,終不能成為大秀才。

秀才所以成其大,關鍵在大志向、大胸懷、大見識、大手段,他們重“本本”,但不搞“本本主義”,不把書本知識當“藥罐子”,而是緊扣時代的需要來發揮作用,並勇於體驗政治風浪,經受得住大起大落、大悲大患的驚嚇。知識分子絕不會因為地位高了,權力大了,就會自然成為大秀才的。毛澤東看不起歷史上的“書生治國”,在現實中也一再批評“書生辦報”,道理或許就在這裡。

對於小秀才,如果把他們放在合適的位置,有真才實學而又能夠解決現實問題,在毛澤東看來,無疑多多益善。明朝馮夢龍纂集的《智囊》裡說到,宣德年間一個叫張愷的監生,做了江陵知縣。有大軍從江陵經過,要他當天送幾百個火爐和爐架到軍中。一時籌不起,張愷就集中幾百個方桌,讓木匠把桌腿鋸掉一半,桌面中央鑿個洞,安上鐵鍋送了去。不久,軍隊又來領取一千多個馬槽,他又叫來各家婦女,用棉布縫成馬槽形,槽口綴上繩子,再用木樁把布馬槽填撐開,喂過馬后,又可收卷起來,不管軍隊前進到哪裡,馬槽都夠用了。毛澤東讀后批注:“小知識分子有用。”期賞之心,可以想見。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湘憶、趙晶)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毛澤東紀念館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