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晉
革命年代,毛澤東的名言是“筆杆子槍杆子結合起來,事情就好辦了”,在寫給作家丁玲的詞中,甚至說“纖筆一枝誰與似?三千毛瑟精兵”。延安整風強調知識分子與工農兵相結合,出現知識分子不大吃香的苗頭。毛澤東在七大上專門糾偏,強調要“看得起他們,把他們看成我們隊伍中很有學問的人,有修養的人,要尊敬他們”。新中國成立后要治理國家,學習搞建設,更需要知識分子,但有老干部認為,“不要他們也行”。1956年1月,毛澤東在知識分子會議上批評說,這是“很不聰明的話”,“現在我們是革什麼命呢?是革技術的命,是革文化的命,要搞科學,革愚蠢無知的命。技術革命,文化革命,沒有你也行呀,沒有他們就不行了”。1957年反右派運動后,毛澤東一直在思考怎樣看待舊社會成長起來的知識分子的問題,經常講的一句話就是“離不開他們”。1959年1月會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政府代表團時說得比較透底:沒有他們,我們不能進行工作,就沒有工程師、教授、教員、記者、醫生、文學家、藝術家。1961年4月會見古巴文化代表團時又說:我們應該爭取舊社會的知識分子,否則我們就無法繼續我們的事業。1964年5月,聽取國家計委匯報關於第三個五年計劃初步設想時,他再次講:要信任知識分子,如果隻按出身,那麼,馬、恩、列、斯都不行。社會主義理論的產生,隻能經過知識分子,工人自己產生不出馬克思主義。“文化大革命”中,知識分子又不吃香了,甚至被稱為“臭老九”。1975年,毛澤東借用樣板戲《智取威虎山》中的台詞,說出一句名言:“老九不能走。”
對於有理論修養的秀才,毛澤東一貫的想法是要專門培養,期望甚高。1958年1月在南寧會議上的講話提綱中,他甚至提出要舉辦“秀才訓練班”,講話中又叮囑:“省委書記要研究理論,培養秀才。”在他隨后起草的《工作方法六十條》裡明確要求:“中央各部,省、專區、縣三級,都要比培養‘秀才’。沒有知識分子不行,無產階級一定要有自己的‘秀才’。這些人要較多地懂得馬克思主義,又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科學知識、詞章修養。”毛澤東還自己帶頭這樣做。1962年為物色一個幫助看國際資料的秘書,他給鄧小平等人的信中提出的條件是:“年齡不要太大,……聰明、誠實、有朝氣、有造就為理論干部可能的。”所謂理論干部,就是懂理論,懂政策,善於總結現實經驗,深刻分析時代問題,有比較高的政治素質和政策水平。
毛澤東晚年重用陳伯達、張春橋、姚文元,自然是想把他們從小秀才變為大秀才。這些人參與中央決策,一時風光無限,算是有了大秀才的名頭。無奈他們搞政治,走上了另外一路。看來,從小秀才變為大秀才,真正把握“大”的要義,把握“大”的方向,實非易事。
〔作者陳晉,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北京1000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