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黃祖洽:核武大家 筑夢杏壇

2013年08月29日10:42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黃祖洽:核武大家 筑夢杏壇

為了加強原子彈和氫彈預研工作的聯系,他又接受安排,分出一半時間在核武器研究所兼職。大家開玩笑叫他“半導體”,因為錢三強先生再三囑咐他:“你要做一個‘半導體’,原子能所的一些什麼東西,你可以提供給核武器研究所這邊,但是這邊的工作呢,是一點不能透。”因此,黃祖洽成為了中國唯一同時參加氫彈和原子彈研究的工作人員。

“當時我家和兩個工作地點分三地,要花很多時間乘公共汽車來回跑。有時在公共汽車上腦子裡也在想著某個疑難問題,而有些問題也確實是在這種場合下,突然得到觸發而想出來的。”氫彈、原子彈,再加上要指導四名學生的畢業論文,“三頭跑”的工作任務之繁重、壓力之大,可想而知。黃祖洽像永遠上緊了發條,時時刻刻從不鬆懈。

由於誰也不知道原子彈和氫彈是怎麼造出來的,鄧稼先、周光召、於敏、黃祖洽等老前輩,各自帶領著剛畢業的大學生們,從不同的途徑來尋找突破口,大家一起沒日沒夜地自學,定期分享和討論。資歷不分老幼,常常爭執得面紅耳赤,人人都暢所欲言,天天都演算得廢寢忘食。

不計其數的演算,換來一瞬間爆發的絢爛: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兩年零八個月之后,第一顆氫彈又成功爆炸。間隔時間之短,在世界上從未有過。當全國上下為此沸騰歡呼時,最該激動慶祝的黃祖洽卻顯得十分平靜:“搞理論的人,覺得理論上應該是可以成功的。”超脫的冷靜,同時也是過人的自信。正因為有了前期一百二十分嚴謹踏實的准備工作,才會有一百分的“意料之中”。

深情寄木鐸

還要在講台上永遠工作下去

“我願意做一個鋪路者,架橋人,永遠和年輕人在一起,我從心底裡熱愛他們。”——“功成名就”后,他出人意料地選擇做一名普通教師

“兩彈”研制成功、當選中科院院士、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榮譽紛至沓來,功成名就的黃祖洽卻再一次出人意料地“轉身”——前往北師大做一名普通教師。

“我願意做一個鋪路者,架橋人,永遠和年輕人在一起,我從心底裡熱愛他們。”這是黃祖洽對教育事業最炙熱的表達,卻絕不是一時興起的選擇。相反,這一次重要的“轉身”,是黃祖洽長期深思熟慮的結果。

1969年,在領導完成一種新型號氫彈的設計后,黃祖洽被送到河南上蔡縣的“五七干校”進行“學習改造”。在那裡,他播種、收割、養豬、種菜,還干過建筑小工。而就在那段時間,他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工作。“雖然盡力完成了應當完成的任務,但在培養年輕人方面卻做得不夠。”

“文革”時期,各大學的秩序被完全打亂,黃祖洽也在科研工作中日益察覺“中國的人才斷層問題很嚴重”。1980年,“兩彈一星”的研究工作基本已獲突破,又趕上北京師范大學新建低能核物理研究所,需要人來承擔教學工作,黃祖洽堅持要到大學裡去,於是,核武大家“轉身”成為一名大學教授。

如今,“現代物理前沿選講”課堂上,年屆九十的院士黃祖洽仍舊在給本科生授課,這在中國教育界可以稱得上罕見。從1999年所裡開始招本科生,他主動要求為大一學生開大課起,這課一上就是十多年。教授給本科生上課,這個普通人眼中的怪現象,在黃祖洽眼中卻不成問題。有記者曾問及此事,老先生像被問了什麼不公平的問題,委屈得孩子似的,“我是個老師,給本科生上課有什麼奇怪的。”在他看來,這是老師的分內之職,“當教授去講課是理所當然的,當教授不講課就是不正常的。”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