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黃祖洽:核武大家 筑夢杏壇

2013年08月29日10:42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黃祖洽:核武大家 筑夢杏壇

黃祖洽說,面對大一學生的課堂總是“如臨大敵”。30多年來,他總是積極收集最新信息,一有時間就去圖書館查找相關資料,有時哪怕是為了核對一個年份或一個基本的物理單位,他都要查好幾本書,直到找到確鑿的証據為止。每節課的講義都要仔細地檢查幾遍,每一年都要寫滿厚厚的一本。

如果有人以為這樣一位學識淵博的老科學家給學生講課,一定太艱澀枯燥,就大錯特錯了。黃祖洽的長女黃萌回憶父親當時講課的情形,“老爸並不看重分數,而是注意學生是不是真的學懂了?是否對物理學感興趣了?能否提出問題了?有沒有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了?”由於大一新生還沒學習高等數學,黃祖洽就避免使用高等數學,代之以講故事的方式,甚至引用古詩來授課。由此,這門課開出后,許多其他專業的學生參加,甚至也有文科的學生選修,從來不點名的課堂,聽課者多得坐不下。

本科生初入門庭,打基礎、培養興趣極為重要,而對於研究生的深入培養,同樣十分關鍵。黃祖洽不僅喜歡教,更善於教。他帶學生有自己的一套辦法:鼓勵興趣,培養習慣,身教重於言教。為了培養學生大膽懷疑和實事求是的精神,他要教師帶頭提出問題,啟發學生就不同觀點進行討論和爭辯。從1980年進入北師大的第一年開始,黃祖洽就開始帶碩士生和博士生。他培養學生是真正站在尊重學生發展的立場上,站在為祖國培養人才的高度上。“我的學生,我希望他們能取得很好的成績。”這是作為一名園丁對學生最誠摯的期望。

回憶起教師生涯,黃祖洽對1982年曾招收的一位博士生丁鄂江印象深刻:“他基礎好、做學問態度好,是個難得的人才。”為此,黃祖洽毫無保留地向他介紹自己的研究經驗和國外最新研究成果。“之后丁鄂江在這個課題上獲得了很大的成功”,黃祖洽自豪地說。學生從國外留學回來后又回到研究所,師徒二人常一起討論、互相學習、互相啟發,合作編寫了《輸運理論》和《表面浸潤和浸潤相變》兩本書,並合作發表了好幾篇文章。

黃祖洽在知識與經驗上總是無私的,同樣是“兩彈”元勛的何祚庥是黃祖洽的師弟,他回憶在求學時期,“(黃祖洽)經常輔導我們低年級同學學習,傳授給我們學習經驗。”核物理學家鄭紹唐在近代物理研究所時曾在黃祖洽領導下工作,他說,“黃先生不但手把手教我們具體的計算方法,還結合工作教我們做科研工作的方法。譬如,他告訴我們工作沒有做完,不要把草稿紙扔掉。這句話聽起來很平常,但我們在以后的實際工作中卻獲益匪淺,受用終生。”

名師出高徒,黃祖洽的許多高徒也成了名師。他所培養的許多博士,都成為了能獨當一面的研究人員,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有的自己也可以帶博士了,繼續在各地為祖國建設培養著人才。“比如馮世平,他是八六年研究生畢業,到現在為止,20年一直堅持研究一個方向。我鼓勵他,你再做10年,做出更好的成績。”看到自己的弟子開枝散葉,黃祖洽頗感欣慰。

“杏壇二三子,起舞亦婆娑”是黃祖洽自題詩《述懷》中的兩句。談起給學生上課,黃祖洽說,“每當上完一節課,看到我的學生緊皺的眉頭解開了,眼睛裡的疑惑不見了,聽到他們激烈的討論,嗅到空氣中濃厚的學術氣息,我都會感到莫大的快樂。”

如今,耄耋之年的黃祖洽依然認為重任在肩,“教書育人培養人才是一輩子的事情,隻要我還有一口氣,就會繼續做。”多年來,黃祖洽數次被評為北京師范大學最受學生喜愛的“十佳教師”,還曾多次被評為北京市師德標兵,不正是對“師者”黃祖洽這一“轉身”最大的肯定麼?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