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黃祖洽:核武大家 筑夢杏壇

2013年08月29日10:42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黃祖洽:核武大家 筑夢杏壇

何須繪麟閣

做人當如花之君子,求學要下實的功夫

“要學著去做一個老師,行為應該被社會所規范。”——他對北師大校訓“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有自己的理解

“我到現在為止還覺得自己是個學生,還不斷在學”,這是黃祖洽常說的一句話。《三雜集》是黃先生出版的一部書,所謂“三雜”即“八十雜憶”“雜文”和“雜詩、詞、聯”。他在“八十雜憶”這部分寫道:“我從12歲開始離開家,有相當一段時間裡心理上總覺得自己還是12歲,沒有意識到在不斷地長大。”印証了他覺得自己現在還是學生的心態。在流轉離徙中,黃祖洽度過了他的求學生涯。然而,從那時起,他就在內心就埋下了深深的“教師”情緣。

1937年,小學畢業后念了半年私塾的黃祖洽回到長沙讀中學﹔暑假即遵父命,赴南京考取了中央大學附屬五年制中學。不料“七七事變”發生,南京岌岌可危,還未入學的黃祖洽隻得離寧返回長沙。1943年,奔徙不定的中學生活結束了,黃祖洽為投考渴慕已久的西南聯大物理系,又一次選擇了長途跋涉。他經贛縣、貴陽、重慶、西昌,輾轉一年方才來到聯大所在地昆明,遂獲錄取。在這一路上,黃祖洽走過窄峭凶險的“掉死崖”,睡過痛痒難眠的“臭虫床”,還做過一個學期川滇西公路局子弟小學的代課老師……奔走在求學之路上的黃祖恰當時也許沒有想到,37年后,教師真的成了他的職業。

“我所走的道路就和教師有著緊密的聯系,尤其是中學時期教過我的汪際虞、周毅、蔡希歐等幾位老師。”黃祖洽回憶汪老師給他批改的作文,“頁眉、頁腳處,老師或刪、或添,或鉤、或劃的筆跡,仍然清晰可見。”評語中,老師不斷鼓勵他、不斷將他從消沉的意志中拽出,“就是這些話語給了我很大的信心,以后每當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難時,都感到身后有一雙充滿鼓勵的眼睛注視著我。”

黃祖洽的那些老師們用敬業與博愛讓黃祖洽認識到:“教師這個職業對人的一生有著多麼重大的意義啊!”

王竹溪教授是黃祖洽在西南聯大時的物理系教授,在教分析力學時,王先生向黃祖洽介紹了一本法國人寫的書,但是黃祖洽不會法語,於是王先生鼓勵他自學,還借了一本《法語語法大全》給他,教了他基礎的讀音和拼法。復原遷校回北京之后,王先生見黃祖洽飲食不適身體太弱,常把黃祖洽叫到家裡“開小灶”。亂世漂流求學的經歷讓黃祖洽養成了“不求人,求諸己”的獨立性格,而亂世中老師的關心愛護卻讓黃祖洽多了一分博愛溫暖。

在所有師長中,彭桓武是特殊的一位。二人亦師亦友的情誼一直被廣為傳誦。彭桓武隻比黃祖洽大九歲,黃祖洽投入彭桓武門下時,年僅34歲的彭桓武已是國際物理學界的知名學者。他常常邀黃祖洽在清華園一邊散步,一邊討論,從學術問題聊到留學點滴,暢所欲言,無所不談。許多想法就從散步討論中萌發,回去后經過實驗論証,得到科學的新發現。黃祖洽的碩士論文《氟化氫分子的一個量子學力學計算》,就是這樣“散步散出來的”。

畢業后,黃祖洽與彭桓武從師徒變為戰友,共同投身到核反應堆的理論研究工作中,都成為我國核反應堆理論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2006年10月2日,一場空前的祝壽儀式讓世人驚嘆。乍一看,似乎在舉辦一個高端學術會議,朱光亞、彭桓武、何澤慧、於敏、陳能寬、何祚庥……五十多位中科院院士同時聚首。更引人注目的是,諾貝爾獎獲得者、許多年來從未同時出現過的楊振寧、李政道首次“破冰”共坐一排,和祝壽儀式的主角談笑風生。原來,全國最知名的物理科學家們相約前來,是為祝賀共同的老朋友——黃祖洽先生八十壽辰。他們或是老同學,或是老戰友,藉此機會敘舊。大會現場,黃祖洽語重心長地說:“我的心態始終是個學生。在座的不管年長的還是年輕的,在和他們的交往中總能學到很多東西。”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