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梁思成:一念執著

顧學文

2013年09月06日14:42   來源:解放日報

原標題:梁思成:一念執著

 

 
 

梁思成(油畫)
克衛 作

     
 
 
     

工作中的梁思成

     
 
 
     

楊鴻勛

     
 
 
     

梁思成與林徽因


  在建筑歷史與理論、建筑考古等領域建樹頗豐的楊鴻勛,向記者娓娓講述梁思成的建筑人生。整整6小時,82歲的他,不曾停下喝一口水。

  作為梁思成的學生和曾經的助手,一個個故事、一幕幕場景都印在他的腦海中,時經多年,從未褪色。

  “他真的是一生執著為建筑。”楊鴻勛慨嘆:“如果沒有那種堅定不移的信念,沒有那種源源不斷的熱愛,沒有一個人能像他那樣走完一生。”

  執迷

  “笨人下笨工夫”,筆記本上不是手繪插圖就是摘抄的評論


  1951年,楊鴻勛准備參加高考。

  直到志願填報截止日的前一天,他仍沒拿定主意報考哪所學校、哪個專業。

  糾結中,他隨意翻開當天的《光明日報》,看到學術副刊上有一整版文章《清華大學營建學系介紹》。一字不漏地讀完,從小文理兼優的楊鴻勛被建筑這門技術與藝術交叉相融的學科深深吸引了。他心裡有了決定——投考清華大學營建學系。

  一眼掃回去,楊鴻勛留意了一下文章的作者——梁思成。“那時候我根本不知道梁思成是誰,就覺得這個人很了不起。”楊鴻勛說。

  這年夏天,楊鴻勛如願以償進入了清華營建系,也就此結識了營建學系系主任梁思成。

  無意間,楊鴻勛受梁思成的影響走進建筑的殿堂。而當時間再往前追溯,又是誰引領著年輕的梁思成走上建筑之路呢?

  “考慮國家建設的需要,梁啟超分別為子女選定留洋深造的專業方向,根據梁思成的美術特長,為他安排了建筑學這條路。但我感覺,這隻能說是為梁思成創造了與建筑相遇的緣分,后面的大師路是他自己一步步腳踏實地走出來的。”楊鴻勛說。

  1925年,梁思成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建筑學。一天,他收到父親遠隔重洋寄來的一本書——《營造法式》。這是北宋官訂的建筑技術類專著,反映了北宋時期我國建筑技術的最高水平。但是,對此時的梁思成而言,這部精美的巨著竟如天書一般,讓他茫然。

  內心的失落促使梁思成更加刻苦地學習建筑學。在賓大,梁思成特別用功,這從多年后放在清華營造系資料室供學生參考的梁思成當年的筆記中可見一斑:隔兩三頁就有一張插圖,有平面圖、立面圖、透視圖和剖面圖,全都是鋼筆畫的,線條活潑中帶著嚴謹﹔除記錄老師講課的內容外,還就每一座建筑查閱了大量的書籍文獻,並從中摘抄下重要的評論。

  用這種“笨人下笨工夫”的精神投入進去,梁思成深深地沉浸在建筑的魅力之中。

  建筑對梁思成意味著什麼?這麼多年過去了,楊鴻勛還清晰地記得梁思成說,“建筑是一切人類造型創造中最龐大、最復雜、最耐久的一類,而且也是全世界保存得最完好的,有傳統、有活力,最珍貴、最特殊的藝術。”

  這些“最”,就是建筑在梁思成心裡的分量。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