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9日,盧漢通電雲南起義,駐滇蔣介石嫡系殘余部隊在我解放軍的打擊下土崩瓦解,其中國民黨八軍二三七師七〇九團團長李國輝(營長是吳金銘、陳昌盛、董衡恆)統官兵800余人,經紅河上游元江,於1950年2月下旬逃竄到緬甸猛瓦。二十六軍九十三師二七八團副團長譚忠率其第二營(營長申鳴鐘)和九十三師警衛營(營長李任遠)近700人,經西雙版納南嶠於2月24日逃抵緬北邦桑以南。1950年3月初,李譚兩部會合於緬甸大其力(系地名)東之猛棒,該地處緬甸、泰國、寮國(即老撾)三國交界處。集議堅持反共游擊,組建“中華民國反共抗俄復興部隊”,推舉李國輝為總指揮,譚忠任副總指揮。
此時有滇邊地主惡霸、土匪、反動土司武裝頭子蒙保葉、羅成幾伙和佛海、車裡、南嶠、江寧、瀾滄“五縣聯合剿匪指揮部”副指揮張偉成(五縣聯指若干官兵是國民黨抗日遠征軍九十三師留滇邊)一部逃亡來緬甸景棟三島地區。上述諸股共500余人槍願聽奉李譚號令。這伙雲南土著熟悉滇緬兩邊人地社會情形,對逃緬國軍立足生存作用甚巨。如蒙寶葉,后任反共救國軍少將師長,緬甸土王將女兒嫁他。1960年11月,中緬聯合勘界作戰時,蒙為我入緬解放軍擊斃。
上述三支武裝共兩千人,是后來引發國際注視的緬泰寮三角國民黨軍(由於立場及時代的不同,有稱之孤軍、殘軍、匪軍、都可)的“種子”。
李譚(及蒙羅張輩)部入異國初,幸好譚忠部九十三師通訊連連長保有一部電台,乃和台灣及海南島(有二十六軍留守處)有電訊聯絡,方使台灣知曉雲南國軍殘部在緬,急待救援。台灣回電多作吹譽嘉勉,也明白表示目前支援極難,盼自求生存,僅匯來泰銖五萬元。入緬殘軍與駐地各族緬胞相處尚洽,僑界零星捐助,勉力維持。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黨員學習微平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