茆貴鳴
毛澤東:喬木是個人才
1937年7月,胡喬木抵達延安。他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將此前使用了25年的胡鼎新改為“喬木”。
改名,是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許多有志青年的時尚舉動,以示告別舊我,煥然一新。追求進步、向往光明的胡喬木,自然也不例外。將胡鼎新改成喬木,顯然是受了《詩經 伐木》中“出自幽谷,遷於喬木”的啟示。喬,形容高大﹔喬木,就是高聳、挺拔的大樹。大時代在前,光明在前,號角在前,延安的青年,誰不希望自己成為一棵拔地擎天的棟梁之材?
胡喬木不僅自己全身心地予以向往並自得地陶醉其中,1938年7月與李桂英成婚后,還動員妻子改名為谷羽。谷,為山谷﹔羽,即鳥。鳥兒從深谷飛出,落在高高的樹枝上——不正象征著嫁給了他這個喬木嗎?
讓胡喬木沒有想到的是,當年與他同在清華園的同鄉校友喬冠華,此時卻在香港(后輾轉至重慶)也不約而同地以喬木為筆名,撰寫著后來被毛澤東譽為“可頂戰場上兩個坦克師”的國際述評文章。這樣一來,在中國的抗戰文化圈中,以及在日后中國的文壇和政壇上,便有了至今被傳為美談的“南喬”與“北喬”的重名趣事。
改了名的胡喬木先任安吳堡陝北戰時青年訓練班副主任,后又調任中共中央青委委員、毛澤東青年干部學校教務長、中國青年聯合會辦事處宣傳部長,主編中央青委機關刊物《中國青年》。
五四運動20周年之際,毛澤東先是寫了《五四運動》一文,繼而在抗大作《青年運動的方向》講演。恰在此時,胡喬木在《中國青年》上發表了新近撰寫的《青年運動中的思想問題》《反迷信提綱》《科學和科學家的故事》等文章。其中《青年運動中的思想問題》一文,從青年運動和思想運動的密切聯系,以及革命運動必須要有先進的思想作指導說起,從“馬列主義本身的優點”和“它實際的成果和行動的表現”,分別論述了馬列主義的特點和“廣大的中國青年趨向馬列主義”乃歷史發展的必然。
雖然是不約而同,但正是在紀念五四運動20周年這件事上的“心有靈犀”,使胡喬木從此與毛澤東結下了不解之緣。
果然,由於毛澤東賞識“喬木是個人才”,1941年2月19日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當提出要加強中央秘書處時,毛澤東提名調胡喬木前來中央秘書處,出任自己的秘書和中共中央政治局秘書。
走進毛澤東的窯洞,胡喬木開始零距離地與這位世紀偉人相處。首次見面,毛澤東問他哪裡人,有過什麼經歷。得知他是鹽城人時,毛澤東若有所思,口中卻似在自言自語:鹽城,蘇北鹽城……片刻,毛澤東問:“東漢‘建安七子’有個陳琳,是你們蘇北人吧?”
“是的。陳琳是古射陽人。南北朝時期,梁武帝太清三年曾於鹽城地區置設射陽郡,后於陳宣帝太建五年改射陽郡為鹽城郡。陳琳是否屬於現在的蘇北鹽城,我不敢肯定,但在我們蘇北家鄉的大縱湖附近,有陳琳的墓葬。”胡喬木自幼受父親的地方文史知識的熏陶,如今信手拈來。
聽說鹽城居然有陳琳的墓葬,毛澤東也來了興趣,隨即問道:“唐代詩人溫庭筠寫有一首《過陳琳墓》,讀過嗎?”
“讀過。”胡喬木隨即吟誦起來,“曾於青史見遺文,今日飄蓬過此墳。詞客有靈應識我,霸才無主始憐君。石麟埋沒藏春草,銅雀荒涼對暮雲。莫怪臨風倍惆悵,欲將書劍學從軍。”
胡喬木日后才知道,毛澤東十分喜愛並抄錄過這首詩。
經過這次簡單的面試,毛澤東對於眼前這位文雅清秀的鹽城喬木,已是十分地看重了。
就當時還不滿29歲的胡喬木而言,能夠徑直來到毛澤東身邊工作並與之朝夕相處,當是他一生當中的重大政治轉折。這種常人難遇的機遇和得天獨厚的條件,使他日后無論在學習和領會毛澤東思想方面,還是學習和效法毛澤東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學習方法等方面,都能突飛猛進。這是他人生中的一個裡程碑。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