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早年胡喬木

茆貴鳴

2013年09月13日14:34   來源:《黨史博覽》雜志

原標題:早年胡喬木

中共才子胡喬木已漸行漸遠。然而,他那博學深思的學人情懷,縝密嚴謹的治學精神,以及對中共黨史乃至對哲學、社會科學諸多學科的貢獻和建樹,卻是學人們常說常新的話題。當年,“和他在延安相識,長期共事,斷斷續續,前后有五十多年”的楊尚昆,曾深情地寫下《我所知道的胡喬木》一文,詳盡地回憶他與胡喬木同為秘書身份的共事歷程,借以緬懷胡喬木的秘書思想和秘書實踐,謳歌胡喬木在黨的秘書工作方面所作出的功績。在楊尚昆看來,胡喬木“他個人已經同我們的黨、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融為一體了。這是一個終生用筆來為人民服務的人所能達到的最高境地,也是我們最應該學習喬木同志的地方”。作為胡喬木家鄉的一名地方史志工作者,筆者有幸在他生前與之有過一段有關史志業務上的聯系和交往,感觸頗深。幼承庭訓,有著修志家源 胡喬木(1912—1992),原名胡鼎新,1912年6月1日生於江蘇省鹽城縣張本庄(今鹽城市鹽都區龍岡鎮張本村)。他的父親胡啟東因為追隨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見証了這位民主革命先行者“革故鼎新”的壯舉,遂為兒子取名為“鼎新”。

胡喬木的父親胡啟東,原名胡應庚,生於清朝光緒十一年(1885年),自幼勤奮好學,善文工詩,年輕時中過秀才,后來積極參加反清運動。辛亥革命后的1913年,被推選為首屆國會眾議院議員。當年,袁世凱復辟帝制未成,竊取領導權的段祺瑞卻又假冒共和,並利用日本“西原借款”賄選新的國會。胡啟東等反段議員,拒絕段祺瑞的賄賂挽留,毅然南下廣州,參加孫中山領導的護法運動。1922年,吳佩孚利用“法統重光”名義恢復舊國會,隨后准備推舉曹錕為大總統。胡啟東與吳江籍議員王紹鏊等人,堅持先定憲法,后舉總統,並共同組織憲社,以示決心。曹錕唆使軍警,逼走大總統黎元洪,旋以5000銀圓一票的代價收買國會議員。在部分議員屈從於威逼利誘的情形下,胡啟東憤然離開北京。然而,當他抵達南京火車站時,又遭直系軍閥、江蘇督軍齊燮元部下的恐嚇。面對特務亮出的匕首,胡啟東不為所動,絕裾而去。終於,他因痛惡官場黑暗而告別宦途。

輾轉返回鹽城后,胡啟東潛心致力於家鄉的教育、水利及社會公益事業。1929年至1936年,胡啟東在家鄉主纂《續修鹽城縣志稿》14卷(人稱《胡志》)。該志不僅在體例、內容上較前志有所創新,而且屬文繁簡適度,語言通俗流暢﹔一事之出,一典之來,必力求翔實,對人物的臧否尤為鄭重,表現出編纂者嚴謹的治學態度。其結構形式及許多篇章內容,深得方志學者的賞識。

胡喬木自幼能文善詩、才華出眾,並且潛心好學、勤於思考,后又熱衷於傳統的地方文史和地方史志,這與父親醉心文史、嚴謹修志的熏陶和影響不無關系。胡喬木的中學同窗樂怡然曾這樣評說過胡啟東、胡喬木父子:“胡老先生的道德文章和愛鄉愛國的正氣風范向為縣人所敬佩。喬木幼承他父親的訓教與熏陶,養成了潛心讀書的良好習慣,奠定了比較好的文史知識基礎,並具有較強的組織文字的寫作能力。喬木一生愛好詩文,富有‘杜甫式的’詩人氣質和中國傳統文人的優秀品德,當也是從他父親那裡一脈相承而成為自己的特色。”


【更多進入黨史頻道】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黨員學習微平台”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湘憶、趙晶)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