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偉鳴 何 瓊
正本清源,周恩來等關懷《新華字典》等辭書的恢復修訂再版
《新華字典》是新中國第一部語文工具書,也是第一部普及性的現代漢語規范字典。《新華字典》初版於1953年10月。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火熱的新生活產生了積極向上的新文化,這些都需要在新的字典裡得到全面的體現。社會迫切需要一本反映當時知識理念的日常工具書供大家翻檢學習之用。它既要肩負起規范現代漢語文化的職責,也要擔當掃除當時社會文盲的任務。
作家葉聖陶從海外回到北京后,遂與一些專家討論此事,想編一本新的字典。經葉聖陶建議,1950年8月1日具體承擔編輯《新華字典》任務的新華辭書社成立了。時任社長是著名語言學家魏建功,他直接領導了《新華字典》的編輯工作。
經過三年多的辛勤工作,新中國第一版《新華字典》於1953年10月正式出版。從此,中國有了第一部用白話文注釋,用白話文作例句的字典。隨后通過不斷的改進增補,在第二版中就增加了部首檢字表。以后各版都根據實際情況和國家的語言文字改革動態,進行了多次修改。
1957年以后,《新華字典》正式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轉為商務印書館出版。到“文革”前,《新華字典》在編排體例和漢字的字形、注音、釋義等方面已成為國人語文學習工具的范本。這本64開本的小字典在普及文化知識、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1965年修訂后的《新華字典》,在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當中,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劫難,書被封、版被毀。
從1970年秋開始,周恩來排除了各種干擾,親自抓《新華字典》的修訂工作。
1970年9月17日,周恩來召集國務院文化組、科教組、出版口等方面的負責人舉行會議。周恩來針對群眾反映的“中小學生沒有字典用”“青年人沒有書看”等問題,對出版工作提出批評。他說:“王雲五編的四角號碼字典為什麼不能用?一個人有問題,書就不能用了?它總有可取之處嘛!要懂得水有源樹有根,《新華字典》也是從《康熙字典》發展而來的嘛!”
會上,周恩來指示科教組負責組織力量,對《新華字典》進行修訂,爭取早日出版。在當時的情況下,對《新華字典》進行常規的修改非常困難。當時修訂小組的很多專家,因受極左思潮的影響,遇到與所謂“封、資、修”相關的條目,幾乎都作了改動,提出了400多條修改意見。周恩來看后指出,還是不要大改,除了一些反動、封建、迷信的之外,其他的不需要改動,就這樣,隻修改了64處。
1971年6月,“文革”開始后首次推出的《新華字典》(1971年修訂版)終於正式出版,全國征訂數達8482萬冊。
至2011年6月,《新華字典》已推出了11個版本。
《新華字典》迄今累計發行4億多冊,重印200多次。至此,在中國,無論是大中專院校師生,還是中小學生,無論是國家領導人、專家學者,還是普通百姓,《新華字典》已成為人們學習、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良師益友,釋難解惑的案頭必備之工具書,而且也是人們相依相伴的無聲老師,影響了新中國幾代人的成長歷程。
同時,《新華字典》也是全世界發行量最大的工具書。縱覽新中國60多年來的各類出版物,沒有能與之比肩的。
在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中央領導的具體布置下,開始或陸續出版和修訂了《辭海》《辭源》,新編了《漢語大詞典》《漢語大字典》等重要辭書。
![]() |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