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偉鳴 何 瓊
以史為鑒,毛澤東關注姚雪垠及其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的寫作與出版
1944年,當時正值農歷的甲申年。
3月19日,郭沫若為紀念明末李自成領導農民起義勝利三百年,在重慶《新華日報》上4天連載《甲申三百年祭》一文。
此文刊出后,國共兩黨作出了不同程度的反應。國民黨的《中央日報》,三天后(24日)即以“影射當局”“為匪張目”為名,專門發表題為《糾正一種思想》的社論,加以抨擊﹔而共產黨方面則把它作為整風文件,供黨內學習,並由毛澤東在作《學習和時局》的報告時加以推薦:“我黨歷史上曾有幾次表現了大的驕傲,都是吃了虧的。”又說:“印發郭氏此文的目的,也是叫同志們引為鑒戒,不要重犯勝利時驕傲的錯誤。”20世紀40年代中期,當時抗戰形勢漸趨好轉,毛澤東審時度勢,以史為鑒,學習《甲申三百年祭》,可謂正當其時。
新中國成立后,作家姚雪垠因受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的影響,創作了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
姚雪垠,原名姚冠三,字漢英,河南鄧縣(今鄧州市)人。1929年考入河南大學法學院預科,開始以“雪痕”的筆名發表小說。1956年至1957年在上海《文匯報》上先后發表《創作雜談》《惠泉吃茶記》等文章,引起毛澤東的關注。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的創作構思始於1957年以前,傾注了姚雪垠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幾乎耗費了他大半生的時間。
1975年10月,姚雪垠苦於不能正常繼續從事《李自成》的創作,於是上書毛澤東,請他出面介入此事。此前,1963年8月,姚雪垠撰寫的《李自成》第一卷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第二卷初稿於1973年完成,在著手進行第三卷的寫作時,創作環境日趨困難。第一卷出版時,他曾將第一卷的初版寄呈給毛澤東和周恩來。寄贈給毛澤東的一部,得到了毛的好評。“文革”開始不久,毛澤東暢游長江停留武漢時,曾給當時的中共湖北省委第一書記王任重批示:“你告訴武漢市委,對姚雪垠要予以保護,他寫的《李自成》寫得不錯,讓他繼續寫下去。”由此,武漢市委立即向進駐文化系統的工作隊作了特別指示,因此姚雪垠的創作未受大的影響。
后來,在毛澤東的親自關懷下,姚雪垠由武漢調至北京繼續從事寫作。1977年,《李自成》第二卷出版。1999年8月,《李自成》全部出齊。《李自成》第一卷出版於1963年,第三卷出版於1981年,間隔18年。第四、五卷出版與第三卷也間隔18年。當年眾人排長隊爭相購買前三卷的動人情景,許多人至今仍記憶猶新。據統計,前三卷的銷量累計達500萬套。
![]() |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