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偉鳴 何 瓊
洋為中用,周恩來解放內部書和內部書的出版
在“文革”期間,文化生活中存在一種十分奇特的現象,按級別分配內部書。某些書“限省軍級”,某些書“限地師級”,似乎級別越高,保險系數越大,而真正需要它們的研究機關和科研工作者,卻常常望書興嘆。據有關資料表明:從1975年到1977年,北京各出版單位內部發行的圖書就近1500種,有的出版社50%以上的圖書都是內部發行。
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曾兩次較大規模地出版過內部讀物。
第一次是在60年代初的中蘇論戰期間,為了使各級干部在“反修斗爭”中擴大視野,由世界知識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三聯書店等有計劃地出版了一批介紹國際共運中各種思潮流派或稱“修正主義”思潮及他們認為有助於了解蘇聯修正主義、西方資本主義的著述及文藝作品。
第二次是20世紀70年代初期,隨著毛澤東“三個世界”理論的提出,中蘇關系緊張,而中美關系開始解凍,開始舉辦《摘譯》(1973—1976),介紹國外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潮及文藝作品,又一次出版了不少“供參閱和批判”的蘇修理論和文藝作品,以及和中美關系有關的歷史傳記等。中國出版界知識分子抓住了這一天賜良機,去盡可能地譯解異域文化。
1973年4月,周恩來接見訪日代表團的全體代表,問榮毅仁、王芸生等人是否看過《阿登納回憶錄》,他們回答說看不到,有些內部書是孩子從同學家裡借來看的。周恩來表示歉意地說:你們將了我們的軍,我們黨內看到的書你們看不到,發行面太窄了。內部書你們都可以看。
周恩來接著說:告訴出版口趕快把《阿登納回憶錄》《戴高樂回憶錄》印出來。周恩來還指示出版口改進內部書的發行辦法。5月21日,出版口領導小組向國務院寫了請示報告,擴大了內部書的發行范圍,改進了供應辦法。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