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蕭克上將的紅軍生涯

夏明星

2014年02月21日08:5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這是一個極端緊張而又關系到全軍團大局的軍事行動”

1934 年7 月23 日,正是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屢戰不利之時,中央軍委給湘贛省委來電指示:“中央書記處及軍委決定六軍團離開現在的湘贛蘇區,轉移到湖南中部去發展擴大游擊戰爭及創立新的蘇區。”來電還闡述了軍委這一決定的目的:紅六軍團去湖南中部積極行動,將迫使湘敵不得不進行戰場上和戰略上的重新部署,破壞其逐漸緊縮中央蘇區的計劃,以輔助中央蘇區之作戰﹔這一行動,還能最大限度地保存紅六軍團有生力量。電報還就這次行動的組織領導,作了規定:“(任)弼時同志及部分的黨政干部應准備隨軍行動,弼時即為中央代表,並與蕭克、王震3人組織六軍團的軍政委員會,弼時為主席。”

中央軍委既然有命令,蕭克等人立即進行了轉移的准備工作。8月7日下午3 時,全軍約9000人,由江西遂川的橫石出發,踏上了西進的征途。經日夜兼程行軍,連續突破敵人四道防線,於11日中午到達了湖南桂東縣的寨前圩。12日,在寨前圩召開了連以上干部的誓師大會,慶祝突圍勝利。根據中央軍委指示,由任弼時正式宣布成立紅六軍團領導機關,蕭克為軍團長兼紅十七師師長,王震為軍團政委兼紅十七師政委。

蕭克用兵靈活機動,轉戰於湘、桂、黔三省之間,忽東忽西,行動靈活,使敵人難於琢磨。何鍵曾無可奈何地說,紅軍“時而聲東擊西,行蹤飄忽,作圈子策”,“我十五、十六師跟蹤追逐數千裡”,“軍隊疲於奔命”,他還破口大罵其部下無能。

10月初,紅六軍團進入貴州石阡縣境。就在這時,敵軍頻繁調動,以近24個團的兵力對紅軍實施大包圍。蕭克等人沒有察覺湘、桂、黔敵的聯合“圍剿”部署,紅六軍團一度陷入絕境。7日拂曉,紅軍准備到石阡縣的甘溪大休息,然后越過石阡、鎮遠大道,向江口地區開進。哪知上午10時許,紅六軍團與強敵發生遭遇戰,敵眾我寡,被迫向西在石阡、鎮遠、余慶、施秉、黃平一帶盤旋行動,一時間地形、敵情、社會情況和供應等都處於不利的地位。更可怕的是,在桂、黔敵軍24個團的重圍之中,紅六軍團先后被截為四段,減員很嚴重,部隊常在懸崖峭壁小路上攀行,有些部隊一天一頓稀飯,赤腳行軍。蕭克回憶說:“這是我軍旅生涯中最困難的時刻!我當時已意識到戰略形勢很不利。如果不脫離這個地區及強敵的包圍,就會陷入極為危險的地步。我除了與任弼時、王震等一起注意全軍行動方向和行軍組織及后勤外,更注意的是想法脫出危險的戰略處境。”

任弼時看出了蕭克的緊張情緒,問他:“怎麼樣?”

蕭克堅定地說:“堅決向東去,脫離這個地區,爭取主動。”

滄海橫流,更顯英雄本色。一天下午,經過與敵巧妙周旋,蕭克指揮紅六軍團終於挺進至石阡至鎮遠間敵之封鎖線上,一舉擊潰了敵之巡邏警戒部隊,佔領了東去江口的路口。蕭克當時最大的顧慮,是敵人控制這個路口,堵住紅軍東去之路,這樣紅軍就得回到原來不利的戰略地區。幸好,這個路口紅軍及時控制了,並在當地老獵戶引導下,深夜進到一條人跡罕見的谷澗水溝(貴州稱為夾溝),從溝底魚貫而東。這時,南面的湖南軍閥部隊,北面的桂系軍隊早已發現了紅軍主力。將近黃昏,敵人從南面進攻,黃昏后北面也打響了,形成了南北夾擊。這時,除警戒部隊外,紅六軍團陸續東去下到夾溝。蕭克親自站在路口指揮部隊行動,午夜絕大部分過去了,他又令兩側掩護部隊,撤到路口改為后衛,隨大部隊跟進。“天亮,我與后衛一起出了夾溝,看到了正在東升的太陽,才鬆了一口氣。這是一個極端緊張而又關系到全軍團大局的軍事行動。直到現在,一經憶起,心膽為之震驚。”

1934年10月24日,紅六軍團抵達貴州印江縣木黃,與賀龍指揮的紅二軍團勝利會師。“我們兩個軍團會合的時候,二軍團有4000多人,六軍團有3000多人。”這兩個軍團聯手創建了湘鄂川黔蘇區,又一起進行了艱苦的長征。

1936年7 月2 日,紅二、六軍團到達四川甘孜與紅四方面軍大會師。5 日,按照中央軍委的命令,紅二、六軍團組成紅二方面軍,賀龍為總指揮,任弼時為政委,蕭克為副總指揮。10月,蕭克被任命為紅四方面軍第三十一軍軍長,達到了他紅軍生涯的頂峰。

1937年8月,紅軍改編為八路軍,蕭克擔任八路軍一二O師副師長,揮戈北上,奔赴偉大的抗日戰場。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吳思瑤、趙晶)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蕭克紀念館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