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元生
炒面幫助志願軍解決了運動戰過程中給養保障的大困難
針對戰場上美軍飛機轟炸、部隊轉入夜間作戰、連續運動作戰、白天不能生火做飯等作戰及保障的特點,東北地區在戰爭初期曾大力組織生產餅干供應,但因餅干體積大,不便攜帶,難以滿足部隊的需要。於是,1950年11月8日,第一次戰役剛剛結束,東北軍區后勤部李聚奎部長、張明遠副部長、蘇煥清副政委、張濟民副政委等,向總后勤部提出“以炒面為主”“制備熟食,酌量提高供給標准”的建議。同時,將樣品送到志願軍征求意見。彭德懷和洪學智等幾位副司令員看了樣品之后,很高興。11月20日,彭德懷讓洪學智副司令員給東北軍區后勤部發電報:“送來干糧樣子,磨成面放鹽好。炒時要先洗一下,要大量前送。”
根據志願軍統帥部的意見,從11月下旬即第二次戰役發起前后,開始向前線大量供應炒面。由於需要量大,入朝部隊每人每月按1/3供應,即需741萬公斤。東北地區即使盡最大努力也隻能解決500萬公斤。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滿足前方部隊緊急需要,周恩來提議,由政務院布置華北、中南各省市發動群眾大量制作便於食用的炒面。
1950年11月12日,東北人民政府專門發出了《關於執行炒面任務的幾項規定》,要求沈陽市內各黨、政、軍系統,每日最低完成6.9萬公斤炒面任務,從13日到12月2日的20天內最低完成138萬公斤。炒面的基本成分為小麥面粉70%,高粱粉和大米粉30%,另加食鹽0.5%。並對炒面的質量、包裝及集中辦法等作了具體規定。
11月17日晚,中央軍委決定趕制干糧前送。周恩來決定在一周內趕制60萬公斤炒面,送往前線,並就具體任務進行了分配:華北軍區30萬公斤,公安部隊10萬公斤,中央供給部2.5萬公斤,軍直供給處12.5萬公斤,北京市政府5萬公斤,要求11月28日全部完成。為了保証前方需要,11月20日,又決定增加布置120萬公斤炒面的任務。具體分配任務:華北軍區60萬公斤,公安部隊20萬公斤,中央供給部5萬公斤,軍直供給處25萬公斤,北京市政府10萬公斤,要求12月10日左右完成任務。到12月初,各大單位全部完成任務,並按統一規格包裝,及時運送朝鮮戰場。
12月18日,中共中央東北局專門召開炒面煮肉會議,對東北局機關、各系統、沈陽市、東北軍區下達了完成炒面和煮熟肉的指標,要求從12月22日開始,至1951年1月22日的一個月內,共生產炒面325萬公斤,熟豬肉26萬公斤。
1951年5月19日,中南軍區后勤軍需部接到總部為志願軍炒大米125萬公斤的緊急任務,軍區動員駐武漢部隊、機關、學校和地方政府,晝夜加工,10天內按時完成炒大米135萬公斤的任務,並裝車起運。一時間,國內有關省市人民,以高度的熱情投入到這一工作。城市、鄉村呈現出“男婦老幼齊動員,家家戶戶忙炒面”的動人景象。周恩來等黨、政、軍領導人,在繁忙的工作中,也抽時間到制作車間,檢查炒面質量,並與工人一起為志願軍制作炒面。
當周恩來制作炒面以及各地人民群眾為志願軍日夜加工炒面的消息傳到朝鮮前線,志願軍某兵站人員翻山越嶺實施跟進保障廣大指戰員受到了極大的鼓舞,部隊喊出了“為炒面立功”的口號。
炒面,這種最簡單、最原始的“軍用食品”,易於運輸、儲存和食用。打仗時,戰士們隨身背著一條炒面口袋,飢餓時,抓一把炒面塞進嘴裡,再吃上幾口雪,可繼續堅持戰斗。炒面幫助志願軍解決了運動戰過程中給養保障的大困難。
到1950年11月底,第一批2000噸炒面送到前線。從第二次戰役開始,炒面已成為部隊主要作戰干糧。12月23日,在第二次戰役即將勝利之際,為了繼續准備打第三次戰役,彭德懷讓洪學智代他起草了一份給中央軍委和東北軍區的報告,報告中指出:“由於敵機破壞,晝夜均不易生火做飯,夜間行軍作戰,所有部隊對於東北送來前方的炒面頗為感謝。請今后再送以黃豆、大米加鹽制的炒面。”
據統計,自部隊入朝到1951年6月,共前運干糧3145 萬公斤, 佔前運糧食總數的16.7%,其中大多數是炒面。
炒面,解決了部隊最低限度的物資保障,伴隨著戰士們浴血奮戰,打了許多勝仗。通過這五次戰役,共殲滅“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23萬多人,收復了朝鮮北半部領土,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南北附近地區,扭轉了戰場上的被動局面。
![]() |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