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元生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抗美援朝戰爭是在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一道,同以美國軍隊為首的“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之間進行的。就給養供應保障來說,這場戰爭與所有國內革命戰爭的供應保障不一樣:一是物資補給依賴遠離戰場的國內實行實物供應,運輸線漫長,補給任務繁重﹔二是后方補給線容易遭到敵軍封鎖破壞,給養物資難以運抵前線﹔三是給養保障面臨著惡劣的戰場環境,不論白天黑夜,部隊生火做飯都極易遭受敵機轟炸。因此,抗美援朝戰爭給養供應保障存在著許多特殊性,需要採取一些特別的做法。
抗美援朝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發生的一場規模最大的現代化戰爭,戰爭雙方在戰場上投入的兵力,最多時達300多萬人,其中“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120多萬人,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180多萬人。這場戰爭又是一場在作戰雙方的經濟力量和軍事技術裝備優劣懸殊情況下進行的戰爭。戰爭從1950年10月25日志願軍同敵軍首次交戰開始,到1953年7月27日以簽訂停戰協定而告結束,歷時兩年零九個月。然而,這場戰爭的結果是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的失敗而告終的。戰爭中,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共殲滅敵軍109萬多人(包括1950年6月25日至10月24日朝鮮人民軍單獨作戰殲敵13萬多人),其中美軍39萬多人。
給養發生困難,嚴重妨礙了戰爭進程1950年10月19日,經過緊張臨戰准備的志願軍第十三兵團4個軍及3個炮兵師、1個高炮團,在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的指揮下赴朝作戰。25日,其先頭部隊就與美軍倉促遭遇。
中央軍委最初的設想是:以志願軍4個軍12個師於10月15日出動,“位於北朝鮮的適當地區(不一定到‘三八’線),一面和敢於進攻‘三八’線以北的敵人作戰,第一個時期隻打防御戰,殲滅小股敵人,弄清各方面情況﹔一面等候蘇聯武器到達,並將我軍裝備起來,然后配合朝鮮同志舉行反攻,殲滅美國侵略軍”。毛澤東經與彭德懷研究后,確定志願軍入朝后的作戰部署和方針為:“在平壤、元山鐵路線以北德川、寧遠一線的南部構筑兩道至三道防御線。如敵來攻則在陣地前面分割殲滅之,如平壤美軍、元山偽軍兩路來攻則打孤立較薄之一路。現在的決心是打偽軍,也可以打某些孤立的美軍。如時間許可則將工事繼續增強,在六個月內如敵人固守平壤、元山不出,則我軍亦不去打平壤、元山。在我軍裝備訓練完畢,空中和地上均對敵軍具有壓倒的優勢條件之后,再去攻擊平壤、元山等處,即在六個月以后再談攻擊問題。我們這樣做是有把握和很有利益的。”
由於“聯合國軍”仍以團或營為單位,放膽分兵冒進,乘汽車沿公路長驅直入,並且兵力分散,不僅東西兩線部隊之間被狼林山脈阻隔,敞開約130公裡的缺口,而且各師、團之間也逐漸處於分散行動、各自為戰的狀態,特別是西線南朝鮮第六七八師,貪功心切,推進速度不斷加快,態勢突出,與美軍脫離了聯系。這就給志願軍提供了在運動中各個殲滅敵人的極好機會。
毛澤東和志願軍統帥部審時度勢,敏銳地抓住了這一戰機,根據戰場情況的變化,當機立斷,決定放棄原定的防御作戰設想,立即採取在運動中各個殲敵的方針部署作戰。依此,從1950年10月至1951年6月,志願軍接連發起了5次進攻戰役,而且均為大規模兵團運動戰。
作戰決定后勤。這一作戰方針的大變動,不僅給原定的后勤保障計劃、后勤部署、后勤運輸帶來很大的影響,而且也給給養工作帶來很大困難。
第一,后方補給困難。在運動戰階段,美軍飛機對我后方運輸線狂轟濫炸,我方給養損失比較嚴重,部隊糧食供應嚴重不足。這一階段,運過鴨綠江的糧食雖達190269噸,完成前運計劃的110.9%,但多數未能及時送到部隊手中,補給量僅達標准量的40%左右。
第二,無暇做飯。部隊連續作戰,行動迅速,無暇做飯。如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4日,志願軍第九兵團對東線長津湖地區立足未穩之敵進攻作戰,其擔負第一梯隊的第二十七軍入朝后經約300公裡的長途急行軍和4天的戰前准備后,於11月27日投入戰斗,7天7夜連續作戰。1951年1月1日至1月2日,志願軍第四十二軍第一二四師在濟寧裡地區穿插迂回戰斗中,8小時疾進40公裡,連續打破敵人10次阻擊,攻佔了濟寧裡。
第三,不便做飯。白天,敵機隨時都可能來搜尋目標,哪怕發現有一縷炊煙也不肯放過。為避免飛機轟炸,不能生火做飯。晚上,進行近戰夜戰,敵我交錯,生火起炊更容易暴露目標。戰場給養保障客觀存在的這些困難,從第一次戰役開始至第五次戰役結束,自始至終存在。
第一次戰役,部隊倉促入朝,戰斗情況多變,各級后勤之間聯系困難,情況不明,給養補給跟不上快速行動的部隊。此戰役后方補給糧食隻有12.5萬公斤,就地借糧50萬公斤。有的部隊發生了餓飯現象,第四十二軍在黃草嶺阻擊戰中,斷糧三四天,被迫挖土豆充飢。第四十軍7個營餓飯3天。
第二次戰役,部隊輕裝疾進,迂回敵后,運輸線長,補給更困難,餓飯現象更為普遍。如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4日,第二十七軍對長津湖地區立足未穩之敵進攻作戰時,各部隊消耗主要依靠戰前儲備的5日量給養物資。因軍后勤僅有的15輛運輸汽車,又被敵機炸毀13輛,分部前運物資的車輛,也在途中多次被炸或受阻,后方補充十分困難,送到部隊的主副食物資十分有限,僅4.5萬多公斤,平均每人主副食不到1公斤。加上敵機襲擾,部隊白天不能生火做飯,隻能吃冷飯、啃干糧、飲冰雪,生活十分困難。有的部隊因糧食供應不上,靠就地籌借部分土豆以維持最低限度的生活需要。
第三次戰役,部隊向退守“三八”線之敵實施長距離的連續進攻,各級后勤因道路條件和機動能力限制普遍掉隊,分部兵站跟不上軍,軍后勤跟不上師、團,主副食運輸供應趕不上兼程前進的部隊,有時趕上了也來不及分發,整個供應線形成前面空虛、中間脫節的狀態。當部隊進至“三七”線附近時,補給線長達500公裡,給養供應極其困難。第四十軍始終未供上,全靠部隊攜帶和就地籌借。
第四次戰役,西線兩個軍在漢江南北跨水作戰,補運給養更為困難。東線11個師集中深入敵佔區,后方糧食供應不上,當地缺乏群眾基礎,借糧不易,糧食告急。后轉入機動防御長達64天,時值春雨,道路泥濘,敵機又乘隙封鎖渡口橋梁,供應日趨嚴重。第三十九軍有16天未得到后方糧食補充,第四十軍缺糧隻好喝稀飯。
第五次戰役初期,由於兵站前移,運輸線短,糧食尚可勉強補充。但“三八”線以南地區,原為南朝鮮控制,當地群眾對志願軍不了解,同時這一地區作戰頻繁,屢受“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搜刮摧殘,人民早已轉移,物資十分缺乏,形成了“三百裡無糧區”,加之此次戰役又是防御作戰,繳獲的物資少,就地取給十分困難。部隊在這種情況下靠攜行給養作戰,嚴重地妨礙了戰爭的進程。如第二十軍在縣裡圍殲戰勝利后,因等待補給停止進攻三天,失去了向縱深發展的戰機。
志願軍的給養保障從出現困難的那一刻起,就受到志願軍統帥部、黨和人民政府,毛澤東和周恩來的高度關注。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