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的給養供應保障

羅元生

2014年03月04日08:2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建立戰地給養儲備體系

1951年6月,志願軍轉入陣地戰階段。由於戰線趨於穩定,各級大力健全后勤機構,大力建設兵站運輸線,為給養供應的好轉創造了條件。但當年的特大秋洪,使交通中斷1個多月,僅志后第一、二、四、六分部及各軍損失主副食即達84.5萬余公斤,部隊再度缺糧。后經全軍動手,搶修道路,搶運給養,統一借糧和節食互助,才渡過了糧荒。這一特殊情況引起了志願軍后勤部的高度警覺:如此漫長的補給線,如此大規模的保障,如果出現任何特殊情況,在沒有充足的戰地儲備的情況下,志願軍還會發生糧荒。因此,志后決定,在運輸狀況好轉的情況下,抓緊建立戰地給養儲備體系。11月以后,運輸狀況好轉,糧食基本上做到了按標准供應,而且生糧增多,熟糧亦由炒面改為壓縮餅干。於是,部隊開始有計劃地進行給養儲備。

一是充實經常性儲備。經常性儲備是根據作戰需要、日常消耗、運輸情況和保管能力,分別由分部和部隊建立的儲備。這是實現主動而有計劃地補給的基本環節。經常性儲備實行縱深配置,做到既能保証在各種情況下及時補給,又能適應物資分散保管和便於機動的需要。在縱深儲備的基礎上實行重點配備,將較多的物資儲備於主戰方向的機動位置、交通可能受阻的地區和兵站線的主要支撐點上,以便前后呼應,互相支援,及時保障主要方向的供應。經常性儲備一般為3個月量(另一個月的途中周轉量),兵站與部隊各儲備約1/2。基地兵站多儲備機動數量,中途、前沿兵站按正常供應量儲存。對部隊各級儲備量不作統一規定,由各軍視情況確定。一般是連陣地7天量,團后勤10天量,師后勤10天量,軍(獨立師)后勤15天量,共42天量。

二是做好戰役性儲備。戰役性儲備是在經常性儲備的基礎上,根據戰役計劃、指揮員意圖、兵力部署和戰役持續時間的需要,於戰前增加的儲備,以充分保証戰役供應。戰役性儲備的配置根據不同戰役性質確定。運動戰,軍一級一般在集結地儲備20天糧食,其中5天為部隊攜行量,5天為部隊集結時食用量,軍儲備10天量,戰役(斗)開始后追補。反擊戰時,物資靠前儲備,並作前重后輕的縱深配置,分部在主要作戰地區的前沿大站儲備1個月量,以備機動。軍以下一般儲於師的位置上,戰斗向縱深發展由於師后勤跟進,此點即轉作軍的補給庫。團以下部隊給養物資大部分儲於團的位置上,陣地隻存發起進攻前短期內所需量。一般陣地防御戰的儲備配置原則,與反擊作戰大致相同,軍以下部隊經常保持2個月量。各級儲備量為:前沿班排5天量,前沿連15天量,團20天量,師、軍15天量。但在堅守陣地抗擊敵人大規模進攻時,由於支援兵力大為增加,戰中補給困難,因此主要方向的主要坑道平時多儲備。根據上甘嶺戰役經驗,前沿主陣地坑道的給養儲備為30天量,其中有7天至10天的干糧。

三是進行季節性儲備。朝鮮的春泛、秋洪對補給運輸危害嚴重,為確保部隊供應,志后確定,在經常性儲備的基礎上增加汛期季節性儲備。季節性儲備作前重后輕配置,部隊儲備多於分部,以利於分散保管和就近補給。三四月間為春泛期,各軍於2月底前完成2個月給養儲備。各級的具體配備視道路和地形情況確定,一般軍、師、團、連各儲15天至20天量,分部則酌情增儲,一般為半個月量。7月中旬至9月中旬為秋洪期,給養供應主要靠洪期前儲備。一般在經常性儲備的基礎上增至4個月量,部隊儲備不少於2個月量,其余為分部儲備,均在6月底前完成。部隊各級儲備根據道路情況、保管條件和距兵站遠近等具體情況確定。到1953年2月底,全軍共儲備糧食24.8萬噸,可供全軍食用8個半月。各軍的給養儲備量均可消耗2個月以上。一線部隊坑道陣地給養儲備充足,均達到2個月至3個月量,作戰干糧儲備一般也達10天以上。雄厚的給養儲備,充分滿足了作戰保障的需要。靈活組織熱食保障,前沿部隊早餐基本上能吃上油條,喝上豆漿運動戰階段,部隊連續作戰,體力消耗大,需要供應熱食,以恢復部隊體力。為防敵機轟炸和炮擊,前沿部隊的熱食保障隻能在艱難境況下相機進行。主要採取三種辦法:一是在陣地后方以連為單位選擇隱蔽地域做飯,視戰斗情況前送。二是利用拂曉、黃昏、夜幕的掩護,做飯送上前沿,中午則以干糧充飢,或抓緊利用戰斗間隙做飯前送。三是在戰況變化有可能起炊時,抓緊機會做飯。在做飯時,採取一切可能的辦法防止暴露目標。如“化整為零”,以班排或小組分散起火,或由個人用罐頭盒、飯盒做飯,盡量縮小目標,利用干柴燒飯或挖散煙灶以減少炊煙,等等。

陣地戰階段,戰場環境好轉,部隊進行熱食保障的機會比較多。防御戰初期,坑道體系尚未形成,仍沿用運動戰階段熱食保障的方法:選擇盡量靠近前沿的敵炮死角和利於防空、便於送飯的隱蔽地點建立伙房,以連為單位起火,送飯小組利用敵炮擊間隙,選擇隱蔽路線組織前送。採用這種炊事方式,縮短了送飯距離,減少了傷亡,而且能較及時地保障熱食供應。部隊進入坑道后,根據坑道的大小,以班排為單位,在坑道口設立伙房,把炊事員分到班排,實行分散做飯或集體做菜分班做飯的辦法。在坑道口分散做飯,志后注意解決了以下問題:一是及時補充班排炊具。除原配發的連用炊具外,補充前沿部隊每個軍小鐵鍋300口,其他小型炊具利用包裝皮自制。二是用木炭做飯,減少炊煙。木炭由二線部隊燒制供給。另配發部分化學燃料在戰斗激烈時使用。三是以連或營為單位組織人員到后方種菜、養豬、生豆芽、做豆腐,或由二線部隊支援實物,供坑道部隊調劑伙食。這種熱食保障辦法,既解決了飯菜保溫和開飯及時的問題,又避免了送飯造成的傷亡,較好地解決了坑道部隊熱食保障的困難。在此期間,有些部隊還採購了部分啤酒、汽水和水果、蘿卜等副食品存放在坑道內,調劑了品種花樣。到1953年,給養供應更為好轉,部隊生活得到了進一步改善。1953年春節,前線廣大指戰員自入朝以來第一次吃上了肉餡餃子。此后,前沿部隊早餐基本上能吃上油條,喝上豆漿,每餐能保証兩菜一湯,士氣越來越高,作戰越來越勇敢。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吳思瑤、趙晶)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