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第一講 偉大的開端

2014年04月09日08:2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風雲際會話五卅

國共合作結出的另一個碩果是工農運動再起高潮。1923年2月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之后,在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聯合高壓下,工農運動暫時處於低谷。國共兩黨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如春風化雨,催發了各地的革命新苗,工農運動呈現出一派生機。

1925年1月,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為迎接更大的革命高潮,“四大”對工人運動、農民運動、青年運動和婦女運動等都作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准備。隨即,上海、青島兩地率先翻騰起革命的浪花。

1925年2月,上海日商紗廠工人因反對資本家虐待工人發動了罷工。在共產黨的組織和領導下,罷工很快取得勝利。但是,不甘心失敗的日本資本家伺機報復,借故部分停產,停發工資。5月14日,工人再次罷工。15日,上海內外棉七廠廠方宣布停工,共產黨員工人顧正紅帶領工友沖進廠內,要求上工和照發工資。日本廠方不僅不允,而且竟向工人開槍,顧正紅中彈身亡,另10多名工人受傷。

日商的暴行引發了工人更激烈的反抗,上海日本內外棉十一個紗廠兩萬多人立即罷工抗議。中共中央和上海黨組織立即站到斗爭的最前沿,努力將隱伏在中國社會中的各種革命潛流匯聚成洶涌澎湃的大潮。參見靳蓮芳:《革命激流的砥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76頁。上海各界聞風而動,最早響應的是青年學生。學聯動員了上海大學、復旦、交大、法政、文治等大專院校及部分中學學生,組成30個小隊,從18日開始分別到南京路、新世界、大世界、北站等鬧市區募捐,援助顧正紅家屬及罷工工人。公共租界當局以“擾亂社會治安”為名逮捕數人。24日,共產黨在滬西工友俱樂部組織10000多人參加顧正紅追悼會,前來參加追悼會的上海大學4名學生,在路經租界時又被巡捕逮捕。公共租界當局肆意捕人,令上海各界民眾義憤填膺,一場鋪天蓋地的風暴正在急速醞釀當中。

5月30日上午,上海各校學生和工人紛紛進入租界,到指定地區內進行講演示威活動,聲援工人斗爭,要求釋放被捕的工人和學生。整個上午,南京路附近演講人群尚不密集,學生演講和散發傳單時,遇到英捕干涉和華捕的勸阻,但還沒有發生正面沖突。午后,各處演講學生以及聽眾越聚越多,南京路上每隔一二十家店面就有一組學生在演講,人行道各處圍滿了聽眾。英巡捕前來驅趕,頓時現場亂作一團。混亂中100多名學生及聽眾被捕去,關押在南京路的老閘捕房。上海各階層群眾數千人,組成浩浩蕩蕩的游行示威隊伍,向租界行進,要求釋放被捕人員。下午3點,南京路老閘捕房前已是“群眾雲集,水泄不通”,“口號雄壯、聲震屋瓦,傳單飄飛,滿蔽天日”《五卅運動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46頁。。面對群情激昂的中國民眾,英國巡捕頭頭愛佛生(Everson)無計可施,最后竟喪心病狂,下令向群眾射擊。當時,幾千學生、群眾在捕房門口圍成半月形,距持槍的巡捕僅丈許。全體巡捕連開兩排槍,計發44響,頓時死傷枕藉、血流滿地,繁華的南京路剎那間變成了人間地獄。在這場血案中,帝國主義殺害了13名學生和群眾,年齡最小的才15歲,最大的36歲。另有重傷數十,輕傷無數。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蕭超然:《國民革命的興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1頁。

南京路上的血腥屠殺,震動了全上海。6月1日,上海總工會宣告成立,隨即宣布實行全市工人總同盟罷工,參加罷工的有20多萬工人。還有5萬多學生罷課,公共租界的商人全體罷市,英租界的華籍巡捕也舉行罷崗。“三罷”斗爭如火如荼,愈演愈烈,把上海這個帝國主義對華經濟侵略中心燒得沸反盈天。

“此時上海的工廠無人作工,商店罷市,輪渡不通,車馬斷絕,交通為之梗阻……同時上海學生也一律罷課……隻見滿街貼的是反帝國主義的標語,口號,圖畫﹔處處都有游行的,演講的,募捐的,演戲的,鬧個不休,個個人都忙著反帝國主義的工作。”《五卅運動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9頁。

6月4日創刊的《熱血日報》發刊詞這樣寫道:

“洋奴、冷血,這是一般輿論所加於上海人的徽號!可是現在上海市民的熱血,已經被外人的槍彈燒得沸騰到頂點了!尤其是大馬路上的學生、工人同胞的熱血,已經把洋奴、冷血之恥辱洗滌得干干淨淨。”轉引自靳蓮芳:《革命激流的砥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78-79頁。

6月7日,由上海總工會、上海學生聯合會和各馬路商界總聯合會推舉代表組成的上海工商學聯合委員會成立。上海各界民眾結成了反帝聯合戰線,向帝國主義侵略者提出了懲凶、賠款、道歉、取消領事裁判權、工人有組織工會及罷工自由、永遠撤退駐滬之英日海陸軍等17項要求。

上海的群眾運動氣勢磅礡且井然有序,這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分不開的。中共成立之初,師從蘇維埃俄國,將領導中國革命的重點放在城市。上海作為中國的第一大城市,其工人運動和學生運動自然是黨的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組織和領導這場聲震中外的五卅運動中,中國共產黨培養和鍛煉了一批富有經驗的工人運動領導者,其中有:鄧中夏、蔡和森、李立三、劉少奇等。

鄧中夏(1894-1933年),湖南宜章人。1919年在北京大學求學期間投身五四運動。1920年3月,發起成立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同年10月加入北京共產主義小組。長期在北京長辛店從事工人運動,為北方工人運動培養了大批骨干力量。1922年5月,當選為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主任。1923年,他受李大釗推薦參加創辦國民黨和共產黨合辦的上海大學,利用上大為共產黨培養人才,直接推動了五卅運動的開展。1925年,組織和領導了著名的省港大罷工。大革命失敗后,他受中共中央派遣到上海組織並從事地下工作。1933年5月被捕。9月,在南京雨花台刑場英勇就義,時年39歲。

蔡和森(1895-1931年),祖籍湖南湘鄉,生於上海。1913年進入湖南省立第一師范讀書,其間,同毛澤東等人一起組織進步團體——新民學會,創辦《湘江評論》,參加五四運動。1919年年底赴法國勤工儉學,1921年10月回國。在黨的三大、四大上當選為中央局委員。1925年參與領導五卅運動。1927年5月,在中共五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隨后又兼任中共中央秘書長。1931年6月,蔡和森在組織廣州地下工人運動時遭叛徒出賣被捕。8月,遭國民黨反動派秘密槍殺,時年36歲。

李立三(1899-1967年),原名李隆郅,湖南醴陵人。早年響應“二十八畫生”征友聲明,同毛澤東會見。1919年赴法勤工儉學,后參與蔡和森、陳毅等領導的留法學生進駐裡昂中法大學的斗爭,被法國當局遣送回國。1921年12月,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2月,和鄧中夏等領導了上海日本紗廠工人大罷工,同年5月在抗議日本資本家槍殺工人顧正紅的斗爭中,任現場總指揮。五卅慘案發生后,被公推為上海市總工會委員長,領導了五卅反帝愛國運動。在中共五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任中央工人部長。7月,中央政治局改組,李成為5名常委之一。1930年6月至9月,在擔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兼秘書長、宣傳部長期間,犯了“左”傾冒險主義錯誤,被稱為“立三路線”,使革命事業遭到重大損失。此后,他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終結,並羈旅莫斯科15年。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重新當選為中央委員。“文化大革命”中,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迫害致死。1980年3月22日,中共中央召開追悼平反昭雪大會,認定李立三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工人運動杰出領導人之一。

劉少奇(1898-1969年),湖南省寧鄉縣人。1920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到蘇聯莫斯科東方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2年從莫斯科回國,在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工作。1925年在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上當選為全國總工會副委員長,並在上海、廣州、武漢參加領導五卅運動、省港大罷工武漢工人群眾收回漢口英租界的斗爭。此后,長期活躍於黨的城市工作戰線。抗戰期間,領導開創華北敵后抗日根據地和擴建華中抗日根據地的工作。1943年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成為黨的高層領導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劉少奇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在制定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外交等方針政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959年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受到錯誤批判,並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政治陷害和人身摧殘,於1969年11月病逝。1980年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為恢復他的名譽作了專門的決定。

1922年國共合作創立的上海大學,名義上為中國國民黨黨立學校,實際上是中國共產黨主掌的培養干部和開展工人運動的重要基地,有“布爾什維主義的溫床”之稱。在校務長鄧中夏的主持下,上大開辦多期平民夜校,吸收青年工人入校學習。上大師生還到滬西、楊樹浦、吳淞、南市等工人區促進工人的革命覺悟。五卅運動爆發前,為適應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從湖南調來李立三、項英等,加強上海的領導力量。1925年2月五卅運動的導火線——日商紗廠大罷工,就是在鄧中夏、李立三的直接組織和領導之下成功。“顧正紅事件”發生后,中共組織學生上街,並主持悼念顧正紅的群眾大會。5月28日,中共中央和上海黨組織舉行聯席會議,陳獨秀、惲代英、蔡和森、李立三等在會上決議將工人罷工擴大為國民革命運動。5月30日,上海各校學生和工人進入租界開展演講示威活動,黨組織派專人坐鎮指揮,指揮部就設在上海的二馬路(今九江路)的孟淵旅社。“五卅慘案”發生時,共產黨員、共青團員身先群眾,倒在血泊之中。當晚,中共中央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發動上海“三罷”,並迅速組織成立了上海總工會。李立三為總工會委員長,劉少奇為總務科主任。此外,中央還在6月4日創辦《熱血日報》,作為上海工人運動的喉舌。當軍閥政府以“調查五卅案”為名,百般刁難上海工商學聯合會提出的條件時,瞿秋白等共產黨領導人挺身而出,與帝國主義和反動政府作堅決的斗爭。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推動下,五卅運動狂飆迅速席卷全國,遍及25個省區(當時全國為29個省區),六七百個縣,各地約有1700萬人直接參加了運動。北京、廣州、南京、重慶、天津、青島、漢口等幾十個大中城市和唐山、焦作、水口山等重要礦區,都舉行了成千上萬人的集會、游行示威和罷工、罷課、罷市。尤其是蘇兆征、鄧中夏等領導下的省港工人大罷工,與上海、漢口等地遙相呼應。參加人數25萬,持續時間達16個月之久,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囂張氣焰。五卅之后,全國各地到處響起“打倒帝國主義”、“廢除不平等條約”、“撤退外國駐華的海陸空軍”、“為死難同胞報仇”的怒吼,形成了全國規模的反帝怒潮。

中國人民反帝斗爭得到了國際革命組織、海外華僑和各國人民的廣泛同情和支援。在莫斯科舉行了50萬人的示威游行,聲援中國人民的五卅運動,並為中國工人捐款。在世界各地,有近100個國家和地區的華僑舉行集會和發起募捐,聲援五卅運動。6月7日,日本30多個工人團體舉行盛大演講會,決議聲援中國工人團體,同時向日本政府和資本家提出抗議。英國工人階級積極行動,阻止船、艦、車輛運輸軍火到中國。五卅運動成為具有廣泛國際影響的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

五卅運動鋒芒直指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封建軍閥,同時使中國共產黨的革命主張得到廣泛深入的宣傳和傳播。五卅運動之后,中國共產黨在全國人民中的政治威望迅速提高,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革命力量空前壯大。就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打倒列強、除軍閥”的國民革命拉開了大幕。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吳思瑤、謝磊)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