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第四講 最后的決戰

2014年04月09日09:2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為了弄清蔣的意圖,毛澤東找來李克農,把這個任務交給了他。李克農當年在上海是中共特科的骨干,是中共的情報專家,人稱“特工之王”。李輕而易舉就獲取了重慶方面的密電碼,可以破譯重慶與國民黨軍令部派駐延安的兩個聯絡參謀周勵武、羅伯倫之間的電訊聯絡,從中洞悉蔣介石此舉的心態和目的。

8月15日晚,受李克農指揮的情報系統從重慶獲悉,重慶各報已被告知,明天一早各報要全文公布蔣介石致毛澤東的“寒電”。這是蔣先下手為強,向世人公開擺出自己的“求和”姿態,接下來看延安方面如何“接招”。

次日,毛澤東發出給蔣介石的“銑電”。電文很短,回避了他是否要去重慶參加談判的問題。隻說:“朱德總司令本日午有一電給你,陳述敝方意見,待你表示意見后,我將考慮和你會見的問題。”重慶《大公報》,1945年8月16日。當時,朱德致電蔣介石拒絕他不許八路軍收繳日軍武器、接受日軍投降的命令。中共方面認為蔣介石是不會同意的,因為這100萬日軍是塊“大肥肉”,誰接收了,就等於得到100萬人的武器給養。毛澤東要求蔣介石答復受降問題之后再談別的。這讓蔣大為光火。他在當天的日記中寫下:“朱之抗命,毛之復電,隻有以妄人視之。”《重慶風雲》,中共黨史出版社2012年版,第57頁。

8月20日,蔣介石在反復斟酌之后,向“文膽”陳布雷口授了一封再次邀請毛澤東赴渝談判的電報,這就是著名的“哿電”。電文很長,口氣更為“殷切”:“……抗戰八年,全國同胞日在水深火熱之中,一旦解放,必須有以安輯之而鼓舞之,未可蹉跎延誤。大戰方告終結,內爭不容再有。深望足下體念國家之艱危,憫懷人民之疾苦,共同勠力,從事建設。如何以建國之功收抗戰之果,甚有賴於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計。”轉引自蔡曉濱:《大變局中的轉折點》,金城出版社2012年版,第95頁。而與此同時,美國在華駐軍司令魏德邁也致電毛澤東,希望毛能親自到重慶商談和平事項。美、蔣的再度邀請,不能說沒有引起毛澤東的重視,但當時中共這邊還在猶豫之中,故回電“茲為團結大計,特先派周恩來同志前往進謁”。

8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為此在延安棗園召開了擴大會議。毛澤東分析了抗戰勝利后的國內外形勢,他意識到蘇聯為了國際和平與中蘇條約的限制,不可能也不適合明目張膽地幫助中共。在目前的情況下,共產黨需要和國民政府和談,必要的時候,也得參加這種“獨裁加若干民主”的聯合政府。毛澤東說:“我們參加這樣的政府,就是要進去給蔣‘洗臉’,而不是‘砍頭’。”

會上最關心的,還是眼下毛澤東的重慶之行問題。在此會前,斯大林給毛澤東發來一個電文,希望毛澤東前往重慶談判,以尋求一個維持國內和平的協議,避免發生具有毀滅民族危險的內戰。毛應該是下了決心,他甚至還考慮到在國內外輿論的壓力下,蔣介石有可能統一和平,隻要有一線希望,共產黨就不能錯過,隻有這樣,才能在全國人民面前樹立起共產黨的形象。但是,依然有不少干部群眾阻止毛澤東去赴這個“鴻門宴”。蔣介石出爾反爾的事情並沒有少干,萬一把毛澤東扣留起來,中國革命的損失將是無法估計的。這個擔心現在得知是絕非多余的。2007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胡佛研究院開放了存放在該院的《蔣介石日記》手稿本,研究者發現在蔣1945年9月29日的日記中,居然有羅列了中共11條罪狀,並決心要扣押和審判毛澤東的記載。這一發現讓研究者大吃一驚,在這以前,從沒有任何文獻披露過蔣介石想趁重慶談判扣押甚至審判毛澤東。當然,扣押毛澤東的后果,蔣是非常清楚的,也許正是因為多種顧慮,蔣最終沒有能夠破釜沉舟,而是放棄了這個“危險”的“沖動”。歷史就這樣按照后人所熟悉的軌跡走過來。但在當時,毛本人確實也做好了最壞的打算,不但建議劉少奇代理自己的職務,還建議書記處增補陳雲、彭真為候補書記,以便在自己和周恩來不在的情況下,書記處還能保持5個人。

估計蔣介石並沒有猜到毛澤東的真實想法,他認為毛不會前來,被逼無奈派周恩來到重慶周旋,自己仍然躲在延安不敢露面。因此,為了把自己在輿論方面徹底做強,他在8月23日發出第三封電報,再次邀請毛澤東赴重慶談判,並稱:“已准備飛機迎迓,特再馳電速駕!”毛澤東收到電報后忍俊不禁:“蔣介石果真以為我不敢去重慶了!”

8月24日,毛澤東發出了第三封回電:

特急,重慶

蔣介石先生勛鑒:

梗電誦悉。甚感盛意。鄙人亟願與先生會見,共商和平建國之大計,俟飛機到,恩來同志立即赴渝進謁,弟亦准備隨即赴渝。晤教有期,特此奉復。

毛澤東敬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四日重慶《大公報》,1945年8月26日。

可以說,重慶談判更多是因為美、蘇的影響。此時,蔣依然把共產黨看成是主要敵人,而共產黨也認為蔣是敵人,兩者之間的對立沒有絲毫改變,但由於“國共反映美蘇”,美、蘇在遠東要達成妥協,國共雙方必然走到談判桌前。參見楊奎鬆:《失去的機會?》,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200-201頁。

一下飛機,毛澤東就在機場發表了簡短的書面談話。

“本人此次來渝,系應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先生之邀請,商討團結建國大計。現在抗日戰爭已經勝利結束,中國即將進入和平建設時期,當前時機極為重要。目前最迫切者,為保証國內和平,實施民主政治,鞏固國內團結。國內政治上、軍事上所存在的各項迫切問題,應在和平民主團結的基礎上加以合理解決,以期實現全國之統一,建設獨立自由與富強的新中國。希望中國一切抗日政黨及愛國志士團結起來,為實現上述任務而共同奮斗。本人對於蔣介石先生之邀請表示謝意!”《新華日報》,1945年8月28日。

毛澤東的到來,轟動了整個山城,各界民眾把國內和平的希望寄托在這次國共會晤上,人們稱贊毛澤東的偉大氣魄和驚人膽略,肯定了中共謀求和平民主團結的誠意。張雲:《中國歷史的大抉擇》,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81頁。第二天,重慶、上海,甚至香港各大報紙都刊登了毛澤東的這個書面講話。蔣介石可能沒有料到,是他自己三番五次拱手把毛澤東送上了全國輿論的制高點。其實,蔣介石此時已經輸了第一步。

8月28日晚上,蔣介石在林園官邸為毛澤東舉行了歡迎宴會。席間,毛稱蔣為“委員長”,蔣稱毛為“潤之”,表面上,氣氛相當融洽。會后,蔣還邀請毛在林園下榻。

8月29日,國共雙方開始了初步接觸。商定國方代表為王世杰、張群、張治中、邵力子4人﹔中共代表是周恩來、王若飛兩人。主要就三個方面進行談判:

1和平建國大計(由蔣、毛直接商談)﹔

2目前緊要問題(如對日受降、軍隊布置、偽軍處置等)﹔

3一般問題(如軍隊、地區、政治會議、地方政權等)。

9月3日,中共代表提出關於兩黨商談的主要問題11項提要交國民政府代表,主要內容包括:確定和平建國方針,擁護蔣主席之領導地位、要求承認解放區政權及抗日部隊等。

9月4日開始,國共兩黨談判進入實質性階段。整個過程唇槍舌劍,幾經周折,最后,斗爭的焦點是軍隊和解放區兩個問題。

在軍隊問題上,國民黨處心積慮要取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深深認識到,沒有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但為了爭取和平,共產黨在談判中作了必要的讓步:提出公平合理地整編全國軍隊,中共領導的軍隊可以大量消減。當時人民軍隊人數已超過100萬,共產黨方面提出改編為48個師,而當時國民黨的軍隊為263個師。但國民黨方面斷然否定中共的提議,苛刻地要求“中共軍隊之組編,以12個師為最高限度”,甚至要求共產黨“交出軍隊”。其后共產黨又進一步作出讓步,同意保留43個師,比例接近1/7。國民黨方面提出軍隊將編至140個師,中共方面提出可相應改編為20個師,雙方軍隊比例仍為1/7,但國民黨方面仍死咬住12個師不放。對國方的這一態度,中共代表感到憤怒,以致王若飛拍桌子怒罵國民黨獨裁實與墨索裡尼、希特勒無異。雙方談判因此陷入僵局。

關於解放區問題。共產黨方面提出“承認解放區及一切收復區的民選政府”,但國民黨方面將解放區斥為“封建割據”,表示承認解放區“為事實所絕對行不通者”。共產黨提出由共產黨人擔任山西、山東等5省解放區所在地的省主席,廣東、湖北等6省的副主席,以及北平、天津、青島、上海4個特別市的副市長﹔國民黨隻表示留任中共方面的人員為各縣行政人員,而省行政人員,如主席,至多可“予以一省之主席,以觀后效”。雙方談判目標的差距更大。

從4日至21日,國共開了8次會議,有時還個別交談,但分歧太大,斗爭尖銳,無法達成一致意見。黃友嵐:《爭取和平民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9頁。21日后,談判一度陷於停頓,直到27日才恢復談判。這期間蔣介石竟索性帶著宋美齡到江西度假去了。在27日的日記上,蔣寫下了這麼一段話:“如此罪大惡極之禍首,猶不自懺悔,而反要求組編一百二十萬軍隊,割據隴海路以北七省市之地區,皆為其實力范圍所有,政府一再勸導退讓,總不能饜其無窮之欲壑,如不加以審治,何以對我為抗戰而死軍民在天之靈耶!”《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七編第二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02-103頁。可以看出蔣對中共厭惡到了咬牙切齒的程度,絕不可能平等對待中共。就在毛澤東到達重慶的第二天,蔣就翻出1933年編的《剿匪手本》,讓何應欽重印下發。

在談判停滯期間,美國總統私人代表赫爾利一再撮合雙方回到談判桌旁,他最后說動介石把允許共產黨保留的軍隊提高到20個師,又勸說中共讓出廣東、海南、浙江、蘇南等8個地區的根據地,但其他方面,他依然無能為力,最終放棄回國。

談判期間,蔣介石還玩弄兩面手法,暗地裡密告胡宗南:“目前與奸黨談判,乃系窺測其要求與目的,以延時間,緩和國際視線,俾使國軍抓緊時機,迅速收復淪陷區中心城市,待國軍控制所有戰略據點及交通線,將寇軍完全受降后,再以有利優越軍事形勢和奸黨作具體談判,彼如不能在軍令政令統一原則下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轉引自楊奎鬆:《失去的機會?》,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213頁。不僅如此,蔣還採用邊談邊打的辦法,妄圖迫使中共“就范”。9月上旬,調集了38萬軍隊發動上黨戰役,企圖奪取富庶的晉東南長治地區。八路軍以牙還牙,劉伯承、鄧小平組織3萬軍隊,5萬民兵,進行反擊,徹底打破了蔣的陰謀。

與蔣的焦躁、郁悶相反,毛澤東在重慶期間卻異常的輕鬆自如,盡顯大政治家的睿智和氣度。談判桌外,毛的社交活動豐富多彩,不斷接受各國記者的採訪,參加國際活動,會見各方人士。他不僅拜訪了多年與中共友善的各界民主人士,如張瀾、柳亞子等,還主動接觸國民黨中的“反共”大佬戴季陶、陳立夫等人。

為使談判獲得進展,中共方面先后作過多次讓步。10月上旬,談判獲得進展,毛澤東表示國共雙方在一起商量團結合作、和平建國問題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強調“和為貴”,一定要用和平的方法來解決兩黨的爭端。10月10日,國共雙方代表王世杰、張群、張治中、邵力子和周恩來、王若飛共同簽署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紀要》就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政治民主化、國民大會、黨派合作、軍隊國家化、解放區地方政府等12個問題闡明了國共雙方的見解。其中有的達成了協議,有的未取得一致意見。國民黨方面接受了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承認要堅決避免內戰。

10月11日,蔣介石與毛澤東共進早餐,之后,在張治中的陪同下,毛澤東當日飛回延安。周恩來、王若飛仍留重慶與國民黨繼續商談尚未取得協議的問題。是夜,蔣介石輾轉難眠,在日記裡寫下“甚嘆共黨之不可與同群”之語。其准備與中共和毛澤東決裂的決心已昭然若揭。

40多天艱苦而復雜的談判換來的“雙十協定”其實形同虛設。正如毛澤東回延安后在《關於重慶談判》的報告中所說的那樣:“紙上的東西並不等於現實的東西。”

“雙十協定”正式公布的第三天,也就是10月13日,蔣介石就發布了剿共密令。10月底,國民黨第三十、四十軍進犯晉冀魯豫解放區。

1946年6月,蔣介石終於徹底撕毀停戰協定,向各個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正如當時的民主人士梁漱溟所感嘆的:“一夜醒來,和平已經死了!”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謝磊)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