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第四講 最后的決戰

2014年04月09日09:2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人間正道是滄桑”

“中國人民的革命戰爭,現在已經達到了一個轉折點……這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這是蔣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一個偉大的事變。這個事變所以帶著偉大性,是因為這個事變發生在一個擁有四億七千五百萬人口的國家內,這個事變一經發生,它就將必然地走向全國的勝利。”《毛澤東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43-1244頁。

時光荏苒,60多年彈指一揮間,毛澤東的這段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論斷,仿佛至今還在古朴雄渾的陝西米脂縣楊家溝上空回蕩。

如果說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起點,延安是萬裡長征的落腳地、中國革命的搖籃,那麼,米脂楊家溝就是中國革命的轉折點、解放全中國的出發點,共產黨就是從這裡走向全國勝利!楊家溝這個普通的中國村庄因此被賦予傳奇色彩,在中國革命歷史進程中凸顯出其特別的意義。

從1947年11月22日至1948年3月21日,毛澤東在距米脂縣城東南23公裡處的楊家溝住了4個月零2天。12月25日至28日,在“新院”最中間的教堂式窯洞裡,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中共領導人共同主持召開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中共中央工作會議——“十二月會議”,宣告了中國人民革命戰爭的轉折點,發出了“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戰略口號。楊家溝的光芒照亮了陝北的溝溝岔岔,照亮了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的征程。周恩來曾經風趣地說:“毛主席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裡指揮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解放戰爭。”

1948年3月,歷經“十二月會議”、前委擴大會議、西北野戰軍高級干部軍事會議、慶祝宜川大捷大會、東渡黃河動員大會﹔歷經轟轟烈烈的全國土地改革運動、具有歷史意義的新式整軍運動﹔撰寫了40余篇指導中國革命的光輝著作﹔制定了政治、軍事、經濟及土改等一系列綱領性文件,之后,毛澤東率領中共中央機關離開了楊家溝,踏上了解放全中國的勝利大道。

半年后的1948年9月,濟南戰役吹響了戰略決戰的號角。

濟南北靠黃河,南倚泰山,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是國民黨軍殘存在山東省腹地的最后一座堅固設防城市。它位於津浦鐵路(天津至浦口)和膠濟鐵路(青島至濟南)的交會點,是連接華東、華北地區的中心,在蔣介石眼裡是僅次於南京、天津、徐州的戰略要地。國民黨決策人士曾宣稱:徐蚌地區是南京的門戶,而濟南則為衛護徐州的重要堡壘,濟南萬一失守,不但徐州不保,國都南京勢必受到嚴重威脅,在國際上也將帶來不良影響。因此,為確保濟南,蔣擬訂了一個“會戰計劃”:以第二“綏靖”區的11萬兵力為核心防御陣地固守濟南,以配置在徐州的第二、第七、第十三兵團,共17萬兵力為外援,隨時北上增援,如此“內外夾擊”,保証濟南固若金湯。

16日夜,攻克濟南的戰爭打響了。華東野戰軍迅速突破濟南外圍防線。至17日,西集團襲佔匡李庄、雙山頭、長清等據點,進逼飛機場、臘山一線﹔東集團攻佔城東屏障茂嶺山、硯池山等要點,直扑外城。18日,西集團以炮火控制飛機場,使濟南空運聯系中斷。19日,守衛城西的整編第九十六軍軍長吳化文,在華東野戰軍敵軍工作部和中共濟南地下組織的爭取下,率3個旅2萬余人舉行戰場起義。攻城兵團抓住戰機,即調預備隊第十三縱隊加入西集團作戰。各部乘勢擴大戰果。至22日,西集團佔領商埠,東集團直逼城垣。當日晚,攻城兵團開始攻擊外城,至23日攻克。當日晚,攻城兵團對內城發起總攻。各部浴血奮戰,連續突擊。第九縱隊第七十三團於24日2時從城東南角突入內城﹔第十三縱隊第一〇九團於拂曉前從城西南角突入。隨即各部迅速向縱深猛攻,激戰至24日黃昏,全殲內城守軍,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等化裝潛逃,被民兵俘獲。

懾於華東野戰軍的強大兵力,徐州地區的國民黨援軍雖經蔣介石再三督促,依然不敢冒進,直到濟南被克,第七、第十三兵團尚在集結之中﹔第二兵團進抵成武、曹縣地區后,聞濟南守軍已被全殲,即倉皇回撤。

濟南戰役中華東野戰軍經8晝夜激戰,以傷亡26萬余人的代價,共殲國民黨軍104萬余人(內含起義2萬人)。此戰的勝利,使華北、華東兩大解放區連成一片,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軍堅守大城市的信心,鍛煉和提高了人民解放軍攻堅作戰能力。同時,還開創了人民解放軍奪取國民黨軍重兵堅守的大城市的先例。中共中央在賀電中指出,濟南的攻克,“証明人民解放軍強大的攻擊能力,已經是國民黨軍隊無法抵御的了,任何一個國民黨城市都無法抵御人民解放軍的攻擊了”《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新華出版社1983年版,第371頁。。就連為蔣介石撐腰的美國人似乎也認識到這一點。他們說:“自今而后,共產黨要到何處,就到何處,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沒有什麼阻擋了。”轉引自王宗榮:《偉大戰略決戰的序幕——濟南戰役》,《歷史教學》1990年第七期。

丟掉濟南讓蔣介石痛心疾首,他終於有所開竅,表示要“對軍事戰略、戰術和戰地組織進行一次全面檢查。尤其是不惜代價堅守據點的做法必須放棄”。轉引自費正清:《劍橋中華民國史》(下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890頁。他計劃收縮戰線,首先把部署在東北的兵力撤回來以鞏固關內的陣地,但是,蔣的醒悟太晚了!中共早就先蔣一步,發起了遼沈戰役,把蔣的退路截斷,然后,還沒等蔣有喘息的機會,又相繼發起了淮海戰役、平津戰役,如此一環緊扣一環的戰役,堪稱戰爭史上的奇觀。

遼沈戰役。遼沈戰役是三大戰役中最為關鍵的戰役。1948年9月12日,東北野戰軍在林彪、羅榮桓和劉亞樓的指揮下,先后分兵奔襲北寧路,目標是攻佔東北主要城市錦州。到10月1日,解放大軍切斷了北寧路,一部分主力進抵錦州城下。10月10日,由華北國民黨軍組成的“東進兵團”自錦西向通往錦州的要隘塔山發起猛攻。東北野戰軍預先布置在塔山的兩個縱隊頑強阻擊,鏖戰6晝夜,打垮國民黨軍數十次沖擊,成功地阻止了它的東進。其“西進兵團”出動后,也遭到解放軍3個縱隊的阻擊,進至彰武、新立屯一帶后,未敢繼續南進。10月9日起,東北野戰軍發起對錦州的攻擊。經過激戰,於15日攻克該城,全殲守敵10萬余人。隨后,被長期圍困在長春的國民黨第六十軍於10月17日起義,新編第七軍也放下武器投誠。21日,長春宣告和平解放。10月26日至28日,東北野戰軍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區全殲廖耀湘兵團10萬人。11月2日,直下沈陽、營口。遼沈戰役至此勝利結束,東北全境宣告解放。在遼沈戰役中,人民解放軍以傷亡69萬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精銳部隊472萬余人。遼沈戰役解放了東北全境,使全國的軍事形勢出現了一個新的轉折點,從此,人民解放軍不僅在質上佔優勢,而且在數量上也佔了優勢。據說蔣介石當時聽到這一消息,在北平和南京兩次吐血。他已經深刻體會到整個局勢已經扭轉,他的末日不遠了。就連英國《泰晤士報》當時的評論都刊出中共佔領東北將出現一個自北向南征服的形勢,中國的統一,似乎將從東北出發了。靳蓮芳:《革命激流的砥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94頁。

淮海戰役。淮海戰役以徐州為中心,在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進行。淮海戰役於11月6日發起,到22日為戰役第一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陳毅、粟裕率領的華東野戰軍在碾庄地區殲滅黃百韜兵團10萬人。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中原野戰軍也完成對徐州的戰略包圍。11月23日到12月15日,為淮海戰役第二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中原野戰軍及華東野戰軍一部,在宿縣西南的雙堆集地區包圍並殲滅黃維兵團11萬人。華東野戰軍主力在杜聿明指揮的徐州國民黨軍3個兵團25萬人向西突圍時,將這股敵人合圍於永城東北的陳官庄地區,並殲滅其中的孫元良兵團約4萬人。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為淮海戰役第三階段。1949年1月,華東野戰軍發起對杜聿明部的總攻,全殲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10個軍約20萬人。淮海一戰,人民解放軍經過66天緊張艱苦的戰斗,以傷亡11萬余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555萬人,使長江以北的華東、中原地區基本上獲得解放。淮海戰役是三大戰役中解放軍犧牲最重、殲敵數量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復雜的戰役。此次戰役的勝利結束,標志著國民黨在長江以北統治的土崩瓦解。

平津戰役。淮海戰役鏖戰正酣,平津戰役已在12月5日開幕。林彪率領東北解放軍揮師入關,協同華北野戰軍“解決”華北的幾個重要點線。按照中共中央軍委“先打兩頭、后取中間”的原則,首先攻克西線的新保安、張家口。在東線,1949年1月15日,全殲天津國民黨守軍13萬余人,解放天津。經過解放軍和中共北平地下黨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傅作義率部接受改編,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戰役勝利結束。平津戰役歷時64天,人民解放軍傷亡39萬人,國民黨軍隊52萬余人被殲滅或改編,使華北地區除太原、大同、新鄉等少數據點及綏遠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獲得解放。平津戰役的勝利,尤其是北平的和平解放,進一步打擊了國民黨的士氣,對加速解放戰爭的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歷時142天,共爭取起義、投誠、接受和平改編與殲滅國民黨正規軍144個師,非正規軍29個師,合計共154萬余人。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消滅。

三大戰役不僅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氣魄和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而且也充分表明是中國人民選擇了共產黨。“民眾的支前網尤其是他們取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要素。馬車、獨輪車和扁擔成了共產黨供應線上的主要運輸工具”。費正清:《劍橋中華民國史》(下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889頁。僅以淮海戰役為例,動員起來的民工累計達543萬人次,向前線運送1460多萬斤彈藥、9600萬斤糧食等軍需物質。陳毅曾深情地說過,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靳蓮芳:《革命激流的砥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96頁。

隻有共產黨才能打這樣的戰爭。

眼看國民黨的失敗已成定局,始終執迷不悟支持蔣介石這個腐朽政權的美國政府趕緊改變策略,由單純支持國民黨的反革命戰爭轉變為兩種手段:一手組織國民黨殘余軍事力量和所謂地方勢力在長江以南和邊緣省份繼續抵抗人民解放軍﹔一手張羅國共“和談”,極力使中國革命就此止步,為此,不惜拉上斯大林和蘇聯,一同向中共施加壓力。

1949年元旦,日暮途窮的蔣介石在美國的授意下,發表了一篇“求和”的《新年文告》:

“……和戰問題盤旋於每一同胞的心胸之間,而政府為戰為和亦更為每一同胞所關注。……但是今日時局為和為戰,人民為禍為福,其關鍵不在政府,亦非我同胞對政府片面的希望所能達成,須知道這個問題的決定,全在於共黨,國家能否轉危為安,人民能否轉禍為福,乃在於共黨一轉念之間……中正畢生革命,早置生死於度外,隻望和平果能實現,則個人的進退出處絕不縈懷,而一惟國民的公意是從……”林衢:《世紀抉擇:中國命運大論戰》(第四卷),時事出版社1997年版,第2000頁。

同樣是這個清晨,中國共產黨則通過設在河北西柏坡這個小山村裡的廣播電台,向全世界播放了毛澤東親筆起草的新年文告,這篇充滿勝利信心的、大氣磅礡的文章有一個響亮標題——《將革命進行到底》:

“中國人民將要在偉大的解放戰爭中獲得最后勝利,這一點,現在甚至連我們的敵人也不懷疑了。……同軍事戰線上的勝利同時,中國人民在政治戰線上和經濟戰線上也取得了偉大的勝利。因為這樣,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范圍內的勝利,現在在全世界的輿論界,包括一切帝國主義的報紙,都完全沒有爭論了。……一九四九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向長江以南進軍,將要獲得比一九四八年更加偉大的勝利。……”

這樣兩篇新年文告擺在眾人面前,不能否認當時引起的各種反響。一部分中層資產階級和上層小資產階級不禁產生和平的幻想,而曾經鼓噪“中間路線”的資產階級右翼,又死灰復燃,企望借機造成同國民黨、共產黨“三分天下”的局面。

在這樣的情況下,毛澤東一面用“農夫和蛇”的寓言形象而生動地向全國人民說明決不能憐憫像蛇一樣的惡人,100多年來,中國革命在這個問題上留下的痛苦教訓實在太多﹔一面提出談判條件,以事實揭露國民黨的“和談”陰謀。1月14日,以中共中央主席的名義發表的《關於時局的聲明》表明:“雖然中國人民解放軍具有充足的力量和充足的理由,確有把握,在不要很久的時間之內,全部地消滅國民黨反動政府殘余軍事力量﹔但是,為了迅速結束戰爭,實現真正的和平,減少人民的痛苦,中國共產黨願意和南京國民黨反動政府及其他任何國民黨地方政府和軍事集團在下列條件的基礎上進行和平談判。這些條件是:(一)懲辦戰爭罪犯﹔(二)廢除偽憲法﹔(三)廢除偽法統﹔(四)依據民主原則改編一切反動軍隊﹔(五)沒收官僚資本﹔(六)改革土地制度﹔(七)廢除賣國條約﹔(八)召開沒有反動分子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接收南京國民黨反動政府及所屬各級政府的一切權力。”

在各方的壓力下,蔣介石被迫於1月21日宣布下野,並由南京飛到家鄉浙江奉化,退到幕后指揮。桂系首領李宗仁趁機代替了蔣的位置,並出面同中共方面談判。但是,無論是桂系還是蔣派,國民黨“求和”的真正目的都是為了得到喘息機會,“確保長江以南若干省份的完整”《張治中回憶錄》(下冊),中國文史出版社1985年版,第787頁。,企圖“劃江而治”,重新部署兵力,以備卷土重來。這樣的談判結果可想而知。

從4月1日到20日,以周恩來為首席代表的中共代表團和以張治中為首席代表的國民政府代表團,在北平經歷了20天的談判,幾經磋商達成了一份《國內和平協定》。但是,就在4月21日深夜,李宗仁、何應欽復電張治中並各代表,拒絕接受《國內和平協定》,和平大門至此徹底關死。

4月21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命令全體指戰員:“奮勇前進,堅決、徹底、干淨、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於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國人民,保衛中國領土主權的獨立完整。”

4月20日晚和21日,人民解放軍第二、三野戰軍遵照中央軍委的命令和總前委的《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先后開始橫渡長江。百萬雄師以沿江湖區漁民的木帆船為主要航渡工具,在炮兵、工兵的支持配合下,在西起江西省的湖口、東至江蘇江陰的千裡戰線上強渡長江,以橫掃千軍的席卷之勢,迅速突破國民黨軍的江防,佔領九江、安慶、貴池、銅陵、蕪湖和常州、無錫、鎮江等城,徹底摧毀了國民黨軍的長江防線。

4月21日,英軍“倫敦號”巡洋艦和“黑天鵝號”護航驅逐艦在英國海軍遠東艦隊副總司令官梅登中將率領下,闖進江陰以西的口岸江面,企圖阻礙三野炮兵向南岸射擊。在連續兩天的炮戰中,英艦打死打傷三野部隊指戰員252人。然而,中國人民被欺侮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中央軍委當即發出指示:“凡擅自進入戰區,妨礙我渡江作戰的兵艦,均可轟擊。”三野炮兵狠狠還擊,擊傷英艦“紫石英號”,其余三艘英艦挂起白旗逃竄。4月22日,新華社廣播毛澤東撰寫的述評新聞《人民解放軍戰勝英帝國主義國民黨軍艦聯合進攻》。4月30日又發表毛澤東撰寫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發言人為英國軍艦暴行發表的聲明》,庄嚴宣告:“中國的領土主權,中國人民必須保衛,絕對不允許外國政府來侵犯。”“人民解放軍要求英國、美國、法國在長江黃浦江和在中國其他各處的軍艦、軍用飛機、陸戰隊等項武裝力量,迅速撤離中國的領水、領海、領土、領空,不要幫助中國人民的敵人打內戰。”《毛澤東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0、1461頁。

國民黨軍鑒於長江防線已全線被突破,於22日下午實行總退卻。人民解放軍隨即發起追擊,23日,第三野戰軍一部解放了國民黨22年來的統治中心南京,24日凌晨,一〇四師三一二團三營九連佔領總統府,宣告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就在這一天下午,在北平雙清別墅的涼亭裡,毛澤東從《人民日報》(號外)聞悉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后,感慨萬千,欣然提筆,寫下了《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一詩:

鐘山風雨起蒼黃,

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

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間正道是滄桑。《毛澤東詩詞》,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第74頁。

南京解放后,人民解放軍分路追擊,中、東兩路於5月3日解放杭州,27日,攻佔全國最大城市上海﹔西路直取九江、南昌﹔第四野戰軍在湖北境內強渡長江,解放武漢三鎮。此后,各路野戰軍向東南、中南、西南、西北縱橫馳騁,以摧枯拉朽之勢,掃清殘敵。到1949年9月,中國大陸除西南、兩廣等一小部分地區外,都已獲得解放。蔣介石帶著他的殘兵敗將退到台灣和澎湖列島。

隨著南京政府的覆滅,中國大陸上數千年的封建壓迫、百多年的帝國主義侵佔一齊灰飛煙滅。正可謂“人間正道是滄桑”。

中國歷史打開了嶄新的一頁。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謝磊)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