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1946年6月26日,蔣介石以25個旅,約21萬兵力,向中原解放區發起進攻,自此,長達三年半的內戰全面開始了。
從1946年7月到10月,蔣介石先后以58個旅,約46萬兵力進攻華東解放區﹔
以28個旅,約24萬兵力進攻晉冀魯豫解放區﹔
以18個旅,約16萬兵力進攻晉察冀解放區﹔
以20個旅,約9萬兵力進攻晉綏解放區﹔
以16個旅,約16萬兵力進攻東北解放區﹔
以19個旅,約15萬兵力進攻陝甘寧解放區﹔
以9個旅,約7萬兵力進攻廣東游擊區和海南島游擊區。
憑借著絕對優勢的兵力和裝備,蔣介石狂妄地宣稱“5個月內在軍事上解決整個中共”。
然而,離內戰烽火不遠的延安楊家嶺,依然是一個寧靜的清平世界。毛澤東在這裡豪氣沖天地向全世界宣布:“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那是1946年8月6日的下午,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又一次來到楊家嶺毛澤東的住所。她是美國進步作家和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在1925年首次訪問中國,報道並支持省港大罷工。以后多次往返中美,報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革命斗爭和解放區軍民的抗戰活動。在毛澤東居住的窯洞前半山坡平台上有一棵不小的蘋果樹,濃密的樹冠撐出了一片清涼的樹蔭,樹下有一個小小石桌。毛澤東招呼他的客人們帶著小凳子圍坐到石桌旁。就在這樣隨意簡陋的地方,毛澤東發表了他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格局和中國戰局的驚世宏論。他慷慨激昂地指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看起來,反動派的樣子是可怕的,但是實際上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力量。從長遠的觀點看問題,真正強大的力量不是屬於反動派,而是屬於人民。”《毛澤東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93頁。
據說,因為英語的習慣用法中沒有“紙老虎”這個組合詞,因此當時的翻譯余光生在翻譯時用了英語中類似的習慣用語“稻草人(scarecrow)”來代替。毛澤東了解后說:“不行,我的意思是紙糊的老虎,是PaperTiger。紙老虎是用紙糊的一隻假老虎,是用來嚇唬孩子的,樣子看起來可怕,實際上是紙糊的,一見水就軟了,一見風就破了。”聽了毛澤東的一番解釋,斯特朗連連點頭,不禁笑了起來。毛澤東看著斯特朗把他的話記上后,笑著用英語說:“蔣介石和他的支持者美國反動派也是紙老虎。”就這樣,PaperTiger這個組合詞,隨著毛澤東的著名論斷,在世界廣泛流傳。
“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它既是對美蔣反動派的宣戰書,又是對全國人民的一次精神動員和極大鼓舞,表明了中國共產黨戰勝一切敵人的勇氣和堅強決心。
那麼,當時蔣介石這隻“紙老虎”到底有多麼可怕的模樣呢?國民黨擁有正規部隊、非正規部隊及后方軍事機關學校在內的軍隊,總兵力約430萬人,而且擁有裝備較好的陸、海、空軍﹔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隻有127萬人,不僅沒有海軍和空軍,而且陸軍裝備也很差。國民黨政府統治著約佔全國76%的面積、339億人口,控制著幾乎所有的大城市和絕大部分鐵路交通線,擁有全國大部分近代工業和人力、物力資源﹔而解放區的土地面積隻佔全國的24%,人口約136億,佔全國人口的28%,基本上依靠傳統的農業經濟。此外,國民黨還接收了日本侵華投降軍隊100萬人的全部裝備,尤其是得到美國的經濟和軍事援助。1946年7月以前,美國為國民黨訓練部隊及軍事人員15萬人,裝備國民黨軍45個師﹔美國用軍艦、飛機將國民黨軍隊14個軍、41個師和8個交通警察總隊,計54萬余人,送到進攻解放區的前線﹔美國還派出9萬海軍陸戰隊佔駐上海、青島、天津、北平、秦皇島等重要城市。中國共產黨在國際上沒有得到任何公開的支持。黃友嵐:《爭取和平民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頁。由上述對比可見,國民黨在各方面佔有極大優勢。國際國內都對共產黨是否能贏得這場戰爭持懷疑態度。
然而,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客觀而全面地估計了整個形勢,充滿自信地向世界宣布:“我們不但必須打敗蔣介石,而且能夠打敗蔣介石!”
蔣介石確實高興得太早了!“沒人預見到共產黨的指揮員們能把他們抗日游擊戰的經驗轉移到運動戰的戰役中去的速度和技巧。”費正清:《劍橋中華民國史》(下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870頁。所以,蔣的全線出擊的戰術無法在野戰中消滅或削弱像泥鰍一樣靈活的共產黨的有生力量﹔相反,過長的戰線讓國民黨軍隊背上了守備的沉重包袱,結果是佔地越多,被牽制的兵力就越多,機動兵力越少,無力作運動戰。很快,國民黨高級將領們也認識到這一點:由於防點守線,軍隊被釘住了,失去了機動性並難以取得主動權。如果考慮到所佔地方的安全,那就沒有足夠的部隊去進攻。當共產黨主力部隊來攻擊據點時,如果國民黨的援兵不及時趕到,這一據點就有被消滅的危險﹔如果援兵及時趕到,共產黨的軍隊早已溜走轉而攻擊另一據點。這就使得國民黨的軍隊總是首尾不能相顧,每一個地方都陷入被動,在不知不覺中放棄了戰場上的主動權。到1946年11月,國民黨軍的戰線已延長到約1萬公裡,用於守備的部隊已接近其進攻總兵力的一半。據解放軍總部的統計,國民黨軍在其進攻高峰的1946年10月,用於攻擊的兵力約佔投入內戰總兵力的56%,而到11月,降至46%。這就造成了這樣一種局面:雙方兵力對比在總體上,國民黨軍仍佔較大優勢﹔但在機動兵力上,它卻正在逐漸喪失優勢。
共產黨軍隊在1946年7月改名為人民解放軍同上,第865頁。。從7月至10月,毛澤東連續寫下《以自衛戰爭粉碎蔣介石的進攻》、《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三個月的總結》等指示,向全黨全軍指明了戰勝敵人的政治方針和軍事原則。毛澤東解釋,國民黨軍還處於進攻地位,其人數和武器裝備都優於共產黨的軍隊,因此,在力量的對比發生轉變以前,后者必須堅持“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這一具有優良傳統的作戰原則。這種作戰的特點是全殲和速決。殲滅敵軍不但是解放軍武器彈藥的主要來源,也是兵員的重要來源,因為俘虜來的敵軍很快被編入軍隊。殲敵的目標在於消滅對手的有生力量,而不是奪取地方。力求速決的目的在於當最終不能殲滅敵人時,可以迅速避開敵人,把傷亡減到最低程度。毛澤東斷言“實行這種方法,就會勝利。違背這種方法,就會失敗”。《毛澤東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95-1198頁。
真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蔣介石日本軍校的功底到底敵不過毛澤東的自我修煉的老辣。到1947年6月,僅僅一年時間,國共雙方發生了顯著變化。國民黨軍總兵力下降到370萬人,戰略機動能力大為減弱,戰斗力下降﹔人民解放軍總兵力增加到195萬人,機動作戰兵力已超過國民黨軍。
在此形勢下,中共中央毅然作出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的決策:舉行全國性的反攻,主力打到外線去,將戰爭引向國民黨區域。針對敵我雙方的態勢,決定將戰略進攻的主要方向指向既是國民黨軍的要害又是其薄弱環節的中原地區,並確定了“三軍配合、兩翼鉗制”的戰略部署:以劉、鄧大軍實行中央突破,以躍進方式挺進大別山,建立根據地﹔以陳、謝大軍直出豫陝鄂邊界地區,在豫西、陝南建立根據地﹔以陳、粟大軍挺進豫皖蘇邊區,擴大原有根據地。三路大軍在中原地區互為犄角,緊密配合,在長江、淮河、黃河、漢水間開辟新的中原解放區。另以西北野戰軍攻打榆林,調動進攻陝北的敵軍北上﹔以華東野戰軍東線兵團在膠東作戰,繼續把進攻山東的敵軍東引,以策應三路大軍挺進中原的行動。
1947年6月30日,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4個縱隊12萬余人,一舉突破了國民黨軍的黃河防線。接著發起魯西南戰役,打開了南進通道。隨后,劉、鄧大軍突然甩開緊急馳援的蔣介石大軍,兵分三路,千裡躍進大別山。以“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氣概,先后越過隴海路,涉過黃泛區,跨過沙河、渦河、汝河等重重障礙,於8月末勝利到達大別山,由此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8月下旬,陳賡、謝富治率晉冀魯豫野戰軍太岳集團共8萬人,在晉東南強渡黃河,挺進豫西。在豫陝邊地區往返機動作戰,採取“牽牛戰術”分散疲憊的敵人。
9月初,陳毅、粟裕率華東野戰軍主力等8個縱隊共18萬人組成西線兵團,在魯西南地區進行沙土集戰役后,即以6個縱隊越過隴海路南下,挺進豫皖蘇邊區。
到11月中旬,劉鄧、陳謝、陳粟三路大軍以“品”字形陣勢在中原地區完成戰略展開,並調動和吸引了國民黨軍約90個旅回防中原。隨后,中原三軍以鞏固大別山根據地為中心,密切配合,相互策應,縱橫馳騁於黃河以南、長江以北,西起漢水、東迄大海的廣大地區。至12月底,打破了國民黨對大別山的圍攻,鞏固並擴大了中原解放區,將戰線由黃河南北推進到長江北岸。
在人民解放軍三路大軍挺進中原的同時,外線的西北、山東和晉冀魯豫、晉察冀、東北等戰場也轉入了戰略反攻和進攻。西北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東線兵團分別舉行沙家店、延清、黃龍等戰役和膠東保衛戰,徹底粉碎了國民黨軍對陝北和山東的重點進攻。晉察冀野戰軍連續進行清風店、石家庄等戰役,使晉察冀與晉冀魯豫兩大解放區完全連成一片。東北民主聯軍發動秋季攻勢,由戰略反攻轉為戰略進攻。
經過半年作戰,人民解放軍內外線配合,共殲敵75萬余人。到1947年年底,戰爭已經主要不是在解放區內進行,而是在國民黨統治區內進行。參見中國共產黨新聞資料網。12月,毛澤東根據一年多的漂亮戰役,躊躇滿志地總結出10條“軍事原則”,成為人民解放軍指揮作戰的規范:
(1)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敵,后打集中和強大之敵。
(2)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廣大鄉村,后取大城市。
(3)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不以保守或奪取城市和地方為主要目標。保守或奪取城市和地方,是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結果,往往需要反復多次才能最后地保守或奪取之。
(4)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四面包圍敵人,力求全殲,不使漏網。在特殊情況下,則採用給敵以殲滅性打擊的方法,即集中全力打敵正面及其一翼或兩翼,求達殲滅其一部、擊潰其另一部的目的,以便我軍能夠迅速轉移兵力殲擊他部敵軍。力求避免打那種得不償失的,或得失相當的消耗戰。
(5)不打無准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每戰都應力求有准備,力求在敵我條件對比下有勝利的把握。
(6)發揚勇敢戰斗、不怕犧牲、不怕疲勞和連續作戰(在短期內不休息地接連打幾仗)的作風。
(7)力求在運動中殲滅敵人。同時,注重陣地攻擊戰術,奪取敵人的據點和城市。
(8)在攻城問題上,一切敵人守備薄弱的據點和城市,堅決奪取之。一切敵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備,而環境又許可加以奪取的據點和城市,相機奪取之。一切敵人守備強固的據點和城市,則等候條件成熟然后奪取之。
(9)以俘獲敵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員,補充自己。我軍人力物力的來源,主要在前線。
(10)善於利用兩個戰役之間的間隙,休息和整訓部隊。休整的時間,一般不要過長,盡可能不使敵人獲得喘息的時間。《毛澤東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47-1248頁。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