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任弼時的長征歲月·西征篇

宋毅軍

2014年04月21日16:4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紅六軍團離開清水江地區時,苗、侗人民積極協助,找渡口,綁木筏,架浮橋,收集船隻,使紅軍得以在清江縣(1914年改為劍河縣)的南家堡渡過了清水江。但紅軍行軍到了八卦河時,發現敵主力已在沅水北岸攔阻,不得不撤回來,改由大廣、小廣西移,不料9月26日先頭部隊行抵大廣時,遇到湘桂兩軍伏擊,主力在紅十八師掩護下,進入大廣偏西的大山,但擔任前衛的第十八師第五十四團卻遭受嚴重損失,團長趙雄陣亡,第五十四團因此拆編。這是入黔后第一次遭遇戰。

直到29日,軍委領導才認為紅六軍團前臨 陽江、后瀕清水江的處境“是絕對不利的”,要他們當晚渡 陽江,迅速向江口前進。任弼時等隻好進到鎮遠以西,越過施秉至黃平的大道,尋找空隙渡那日河,再向銅仁、江口北進。這時敵軍已在施秉、鎮遠、三穗一線配置,紅軍又遭遇黔軍4個團東西兩面夾擊。戰斗從10月1日上午10時開始直到2日拂曉才結束,紅軍終於突破敵軍陣地,搶渡大沙河,襲佔黃平舊城(即老黃平)。這是第二次遭遇戰。

接踵而來的是第三次也是損失最慘重的遭遇戰。

10月1日至4日,中革軍委3次來電,一再肯定賀龍和“二軍團部隊已佔印江”,一再督促“迅向江口前進”。但來電對江口的位置並沒弄清楚,電文說:“如江口縣在烏江西岸,應即改為向烏江以東、銅仁以西、印江以南的目的地前進﹔如江口位置未錯,應即向江口前進”,“絕未令你們渡烏江向西行動”。特別是4日中革軍委在命令中明確地說:“桂敵現向南開動,紅三軍部隊已佔印江,六軍團應速向江口前進,無論如何你們不得再向西移。”這時,紅六軍團已到達烏江邊瓮安縣的猴場,本擬出敵不意,搶渡烏江,甩開敵人設法與紅三軍聯系,接到軍委連電催促后,不得不掉頭向東北經石阡到江口地區。事實上,桂軍沒有南開。4日,湘、桂、黔軍3方的代表正在鎮遠開緊急會議,制訂聯合作戰計劃。他們判斷紅軍不會西渡烏江,北上必經余慶、石阡,於是星夜出動,企圖消滅紅軍於石阡地區。

由於情報不准,疏於戒備,任弼時率部東進,准備在石阡縣的甘溪大休息,對周圍的敵情並未覺察。前衛部隊在李達率領下行抵甘溪時,突然與桂軍第十九師遭遇,戰斗失利,李達隻得率兩個團向西翻過梵淨山渡烏江去找賀龍的紅三軍,和主力失去了聯系。軍團部一時弄不清前面的情況,措手不及中難於定下行動決心,隻好轉入梵淨山區。9日,向施秉的大慶轉移時,又與敵遭遇,邊打邊走,一路上遭敵攔擊,互相對峙。王震率第五十三團在深山中臨時辟路突圍,后衛第五十團又被切斷。經幾次遭遇戰后,部隊被截成3段,在湘桂黔軍24個團的包圍下,於石阡、余慶、施秉間孤軍奮斗,以寡御眾。10日,任弼時、蕭克、王震聯名電告朱德:七日甘溪戰斗中“我軍前后減員約千六七百人”,“人員、彈藥、精力消耗甚大”﹔“貴州山地,懸崖絕壁,人煙稀少,給養困難,大兵團行動十分困難”,“目前情況下,我軍與敵人大規模的戰斗十分不利”。為此,他們向中革軍委提議將部隊分成兩個縱隊,由王震率第十八師,任弼時、蕭克隨第十七師,焚燒行李,減少輜重,以靈活的游擊動作迅速轉到黔東蘇區附近,並准備12日開始分頭行動。但軍委對此未予答可,仍令他們集結部隊,按原定的路線向江口前進。

梵淨山區,山高嶺峻,居民稀少,部隊給養十分困難,往往一天吃不上一餐飯﹔沒有鞋穿,戰士赤著腳在密林中轉戰。這時,任弼時病了,三天兩頭發瘧疾,身子十分虛弱。他先是躺在擔架上指揮作戰,后來改騎蕭克給他找來的一匹馬。但山勢陡峭,騾馬在羊腸小道上行走常常失蹄,他隻好拄著木棍徒步行軍。隊伍零零落落。電台的隊長閻知非背著機器,行走非常困難。任弼時見了,讓通訊員把馬牽來給閻騎,閻說我走得動,讓陳琮英騎。這時,陳琮英卻掉了隊,赤著腳倚在樹下喘息。負責宣傳和收容工作的陳羅英發現她后,連背帶拖地把她帶走,這才趕上了軍團部。她知道陳琮英身上帶著機要的密碼本。任弼時見了她們,高興而詼諧地說:“哎呀,真要感謝你呀!我丟得起老婆,卻丟不起機要密碼本喲!”因為保護黨的機密有功,陳羅英后來被提拔為湘鄂川黔省軍分會的候補委員。

紅六軍團被困於梵淨山區已經七八天了,眼看不改變原來的行軍路線,可能遭更大損失,於是決定向南面的甘溪方向轉移,由紅十八師第五十二團擔任警戒。但這支隊伍又與正在山上阻擊的湘軍遭遇,當主力轉到甘溪時,擔任后衛的紅十八師第五十二團又被截斷。

17日,主力到甘溪后,擬走小道,伺機通過石阡、鎮遠間的敵封鎖線。傍晚,任弼時和蕭克、王震商量如何突圍。任弼時說:“哪怕犧牲一點也要突出去,等到明天就麻煩了。蕭克,你下決心吧!”王震說:“生死存亡在此一舉,有路無路都要突出去。”他們讓陶漢章找來一個獵戶帶路。

決心既下,任弼時便向部隊作動員。他說:“我們都是為土地革命出來的,要同生死、共患難,堅決打出去。前面就是賀龍的部隊,打出去就是勝利。”蕭克立即布置了兩路警戒,一路向南面的鎮遠方向,一路向北面的石阡方向,又佔據了東去的路口。任弼時等以老獵戶為向導,率領全軍進入人跡罕到的夾溝。天很黑,溝裡有尺把深的水,戰士們人人頭上扎一塊白布,映著微微天光,緊跟著行進。陶漢章回憶說:“天下雨,風四五級,敵人在山上,我們在窪裡走,不准說話,不准有火光,隻聽得子彈在頭上呼叫。走了四個多小時,平安無事,又找到一條小路,這時弼時同志說:走對了。”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吳思瑤、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