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焦裕祿同志是我們黨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他離開我們已經有50個年頭,近半個世紀以來人們對他的思念一直沒有停息。焦裕祿的子女特曾寫下一封特殊的家書,向遠在天堂的父親傾訴無盡的思念之情。
您知道嗎,如今的焦家已經四世同堂,是一個27人的大家庭,這個家庭溫暖幸福。這麼多年,您的兒女們是多麼的想念您啊!
您去世后,我們過了一個又一個沒有鞭炮沒有歡笑的春節。我們最怕過春節、也最怕清明節。那幾年,每年的除夕夜,母親都是流著淚包一整夜的餃子。大年初一給我們下完餃子后,她卻不吃不喝地躺上一整天。我們心裡清楚,母親是在想念您啊!每到清明節,母親手把著我們的小手給您掃墓,她有幾次哭得昏倒在您的墓前,不得不讓人攙著她回家,那情景讓每一個人都心痛。
您的六個孩子,如今最小的也人到中年了。過了不惑之年的我們,同樣也是食人間煙火的普通人。像其他人一樣,我們也面臨著“票子”、“房子”、“孩子”等種種生活中的難題。家中一樣有人下崗,有人待業。雖然也有人當上了“七品”縣官,但大多數都在普通的工作崗位上踏踏實實地工作著。生活中的我們無論過得好與不好,我們都記住您的教誨,靠自己本事生活。我們姊妹6人都是共產黨員,我們都可以無愧地對您說,我們都是您的好兒女。[詳細]
穿過蘭考縣城,經過將近5公裡的路程,我們來到焦桐林。在一大片泡桐林的農田中,有一棵格外高大,要三四人才能合圍起來,枝葉茂盛。焦守雲介紹,這棵樹就是父親1963年親手栽下的,至今已整整50年。這棵桐樹長大后,當地老百姓為紀念老書記,用圍欄將樹圍起來,並親切地叫它“焦桐”。
現在,蘭考隨處可見挺拔蔥郁的泡桐樹,焦守雲對記者說,“你若清明前后來,就會看到泡桐樹陸續開放淡紫色的喇叭花,一片片,簇擁在農舍田園四周,遠看燦若雲霞,近看繁花滿樹,成為蘭考一道亮麗風景。”
但把時光倒撥回幾十年,這片多災多難的土地卻是另外一番面貌。黃河“十八彎”最后一道彎就在蘭考。蘭考80%都是黃河故道,這些河道將蘭考糟蹋得是坑坑窪窪、混亂不堪。當地老百姓有句俗語道,“蛤蟆尿泡尿就要澇一澇,七天不下雨地皮煙就冒”,這是老天爺留給人的一塊絕地。1962年冬,組織把焦裕祿安排來蘭考時,正是蘭考遭受內澇、風沙、鹽鹼“三害”最嚴重的時期。滿眼是看不到邊的黃沙,白茫茫的鹽鹼地上,枯草在寒風中抖動。老百姓每年分到手的口糧隻有一兩斤,大家都是拿著手巾包回去的。[詳細]
“小時候,我經常拽著奶奶的衣角到爺爺安息的陵園散步,奶奶就給我講爺爺生前的故事……”前不久,某團局域網上有個帖子引起了官兵熱議,題目是《在離開爺爺的日子裡》。
帖子中,該團通信連戰士、焦裕祿孫女焦力用朴實的話語、深沉的情感,講述著一個個感人肺腑的家風故事:
“我家就在爺爺的紀念館對面,雖然爺爺已經離開我們整整50個年頭了,但親人們每天都能看到他。爺爺從未遠行,他生前立的規矩也從未打破。”
“我奶奶操勞了一生,對爺爺的話言聽計從,無怨無悔。在我15歲那年,奶奶患重病去世了,但我至今還記得她在彌留之際說的一番話:‘不要把住院的消息報告給組織,不能提要求、添麻煩,凡事要靠自己的努力。’”
“2012年,爸爸突發腦溢血住院,醫院得知他是焦裕祿的小兒子,又是刑偵英雄,每天都用最好的藥、最好的護理。可是爸爸隻要清醒過來,就會讓媽媽找醫生要來當天的醫藥費清單,要求取消一些昂貴的藥品和高級護理。”[詳細]
頻道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