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家坤
讓農村孩子有學上
上世紀50年代后期,“反右派”、“大躍進”“人民公社”運動,加上嚴重的自然災害,使我國經濟一度處於非常困難的境地。而此時的農村,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迫切需要大量的農機員、農技員和會計員,需要大量有文化的勞動者。可是,當時的全日制中學吸收生源有限,國家一時又無力舉辦更多正規學校來滿足愈來愈多的高小以至初中畢業生升學需要,加上農民也沒有足夠的經濟力量讓子女升入全日制中學。廣大農村孩子面臨著隨時沒學上的可能,這無論是對家長和孩子、還是社會是一個問題。對當時分管江蘇全省文教工作的陳光來說更是急待解決的課題,他開始思考如何能滿足廣大農村孩子就地讀書、就地生產勞動這一迫切需要。1958年2月正巧陳光和省委宣傳部長歐陽惠林收到國務院副總理、中央宣傳部長陸定一倡議江蘇省委試辦民辦農業中學的信,早就對此情有獨鐘的陳光喜出望外。他認定創辦農業中學是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是為農村造就一批初、中級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有效途徑,辦學方向是正確的,也是大有作為的。
陳光對創辦農業中學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這不僅是作為一個分管教育的省委書記,從總攬全局、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出發,而且也同他出生貧苦農民家庭,因家貧窮被迫輟學的經歷有關。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中,他深感知識的可貴,中國知識分子的缺失。所以他最能理解農民有學上,想當文化主人的心願。為此他傾注大量心血和情感辦好農業中學,普及農村中等教育,滿足廣大農民子女就近入學,方便生產生活的需要。在陳光等的努力下,后經省委討論同意,1958年3月8日,江蘇省也是全國創辦的第一所農業中學———雙樓農業中學,在海安縣雙樓鄉政府所在地舉行了成立大會,慶典喜氣洋洋,鞭炮齊鳴。招有兩個班共87名往屆高小畢業生,配備5名教職員工,校長由鄉黨委書記兼任,設有辦學委員會,協助解決辦學與教學方面的困難。在廣大群眾的大力支持下,13日邗江縣施橋農業中學也隨后成立,校舍就是農民挪騰和搭建的幾間民房。因陋就簡、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半耕半讀是基本的辦學特點。當陸定一得知兩所農業中學沒讓公家多花費一文錢,而是依靠群眾辦學就解決了近200名往屆高小畢業生的升學問題后,便打電話給陳光,建議以江蘇省委名義在南京召開一次農業中學試辦工作座談會,國家教育部長和華東7省、市委宣傳、教育部門負責人參加。座談會上印發了江蘇創辦雙樓和施橋兩所農業中學的情況報告。陸定一做了兩次重要講話,提出“苦干三年,鞏固與發展農業中學,實現教育事業大躍進,訓練與培養農業初級技術人才和管理人員,推進農業生產的大躍進”。教育部副部長柳湜也在座談會講了話,表明了國家教育部的支持態度。陳光則作了總結發言,提出要乘生產高潮之風,破文化教育之浪,來一個全省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的大躍進,兩三年內做到鄉鄉有中學,社社有小學。很快全省農業中學就相繼吸收了30多萬名往屆高小畢業生入學。基本做到鄉鄉都有學校,經濟相對發達的蘇州專區最多,每鄉平均辦有4所。真可謂陽光燦爛,滿園花盛開啊!
帶著感情和責任解決農中遇到的難題。在短短的一個月裡,一下子就辦起了如此眾多的農業中學,這在中國教育史上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然而,農業中學開辦之后卻出現了新矛盾新問題。1958年5月學校放完暑期農忙假復課時,學生的到課率隻有50%∼70%,有的學校就沒能復課﹔學費難以收齊,教師工資得不到落實﹔加之有些學校學生學習與生產勞動時間不能妥善安排等,都影響著農業中學的發展。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陳光在調研的基礎上向省委提出建議,發出關於立即向各級黨委做好農業中學和民辦小學鞏固工作的通知要求,向基層干部、學生家長和教師進行一次思想補課﹔在此基礎上立即動員學生入學,認真做好復課工作﹔各鄉黨委要切實幫助學校解決校舍和教學設備、辦公費用和教師工資問題﹔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原則,做到邊學邊做,條件允許的可劃出試驗田,搞點創收,補貼辦學經費不足等問題。1959年3月,陳光和教育廳長吳天石等來到江陰縣視察了利港、后塍和申港農中。通過調查,陳光認為學校從分散到集中,從單班到多班,有利於教學和生產。學校規模擴大,師資力量增強,不僅活躍了教學科研,也使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條件得到改善。1959年12月23日至30日,省委在南京召開了全省農業中學先進單位和先進工作者代表約740人參加的會議。國務院副總理陸定一和教育部發來了賀電賀信。省委領導江渭清、惠浴宇、陳光等以及有關部門負責人參加了開幕式。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務院文教辦公室、教育部和北京、上海、四川、遼寧、新疆、廣東、湖北、河南等26個省、市、自治區也派來了代表。陳光主持了大會,惠浴宇致了祝詞。會議全面評價了農業中學的工作,認為經過整頓、鞏固和提高,江蘇省農業中學又獲得進一步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會議期間,還舉辦了農業中學成就展覽,聲圖並茂地展示了江蘇農業中學的發展歷程和取得的成績。會后當中共中央在收到江蘇省委關於代表會議的情況報告后,於1960年2月批示轉發給全國各省、市、自治區黨委,高度評價:“經過兩年的努力,農業中學已經在農村中站住了腳跟。這是一個偉大的勝利。” 這無疑是對農中最好的肯定。
但在國民經濟三年困難時期,省委根據中央七千人大會精神和調整、整頓、壓縮統銷人口的決定,提出要相應壓縮農業中學規模。於是全省農業中學最后隻保留279所,在校學生2.5萬人。應該說此時的農業中學發展處於低潮。農業中學出路何在?究竟要不要繼續辦下去?在人們困惑的時候,陳光的決心是“剩下一個學生也要辦下去”。1963年的初春,他在給西石橋農中師生的信中寫道:“辦學五年的成績充分說明,農業中學是可以辦的。”為了使全省各地農業中學能渡過難關,堅持辦好農業中學的信心,陳光在《江蘇的農業中學》一文中高度贊揚了這一新生事物:“像鮮花一樣到處盛開,像繁星一樣滿天閃耀。”農業學校方向對頭,群眾歡迎。在一所農中校慶會上,一位貧農老大娘講了如下一段話:“我的丈夫過去是農會會長,早年犧牲了﹔兒子去年參加了人民解放軍,很光榮﹔女兒上了農中,既學勞動,又學了文化。”陳光感慨地說,貧農老太說了家庭中的3件大事,女兒上農中也是一件,在她看來,這在她的家史上是值得大書特書的大事啊!根據統計,自有農業中學以來,數十萬貧農下中農及農村的孩子獲得了升學的機會。農中向當時的人民公社輸送了40多萬有社會主義覺悟和有一定文化技術水平的新人。他們武能體力勞動,文能腦力勞動,能夠虛心向群眾學習,與廣大貧農下中農打成一片。畢業以后,有的當了生產隊長、會計和記工員,有的當了農業技術員、電灌技工、拖拉機手、電耕犁手,還有的當了耕讀小學的教師。貧農下中農說:“農業中學好章程,半耕半讀出新人。”農中學生“頂事、派用場,信得過”,是“茅棚裡飛出的鳳凰”。
陳光一生都關心農業中學的發展,他很重感情的一面,有一件事值得記述。他多次說過晚年最大的遺憾就是對當年去農業中學支教的老師沒法交待。這是指當年興辦農業中學時,由於師資力量的嚴重不足,省地、市委動員了一批知識青年到蘇北支教,陳光也在南京、無錫等地作了動員,他曾對被動員的知識青年表示,等培養了當地教師隊伍后,過幾年會讓知青再回到城裡來。結果由於政策多變,導致一大批去農業中學擔任老師的知識青年未能回城。為這事陳光內心一直感到愧疚。他曾給省委寫了報告,請求給那些為農中奉獻了青春和家庭的老師以適當的待遇。他說雖然我現在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了,但是當年是我動員他們下去的,他們自己包括兒孫一輩子回不來了城裡我於心不安啊!后來為了給農中教師政治上的待遇,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名額分配上,陳光硬是“爭”來了專門給農業中學的名額。經過篩選和深入調查考察,推選了銅山縣王集農業中學教師葉幗英作為代表。當葉幗英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介紹自己從南京到蘇北支教的艱苦歷程時,全場熱烈鼓掌達11次之多。總之,陳光在分管文教工作期間,以滿腔熱忱和情感投入創辦和完善農業中學。他傾注大量心血和情感辦好農業中學,普及農村中等教育,讓農村孩子有學上,信守對人民教師的承諾及情感,令人感喟和贊嘆。
![]() |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