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放牛娃陳光當高官后的“赤子情懷”

孫家坤

2014年06月03日09:0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讓蘇北人民過上好日子

陳光關心群眾,愛護群眾,還表現在當農民利益受到侵犯時,敢於直面現實,勇於擔當的責任感上。

1958年至1962年,江蘇和全國一樣,不顧及當時糧食、原料、資金積累和勞動力等方面的承受能力,盲目追求生產高速度、建設大規模。工業特別是重工業上得過猛,在人力、物力、財力上擠壓了農業。而盲目改變農村所有制結構,片面追求所謂“一大二公”,加上浮夸風,高指標、高征購等嚴重地侵犯了農民的利益,破壞了農業生產力。其結果是農業大幅減產,農村糧食匱乏,農民體質下降,一些地方還出現了非正常死亡現象。到了1960年,上述的矛盾和困難已經明顯暴露出來,但不少地、縣級黨的組織和負責干部因受反右傾機會主義的壓力,不敢直面困難,不敢向上級反映真實情況,仍然把形勢描繪得一派大好。細心的陳光沒有滿足那種“形勢越來越好”的官樣文章,而是從客觀實際出發,深入基層,走村串戶,同老農民和社隊干部親切交談,聽取基層干部的匯報。陳光了解到1964年前后,盡管蘇南地區和徐、淮、鹽地區農業都在發展,但它們之間的差距仍在擴大。淮北地區部分農村平均單產仍不能突破100公斤,處於“吃糧靠供應,用錢靠救濟”的貧困狀態。有80萬人口、200多萬畝耕地的濱海縣,單產最高一百幾十斤,最低的也隻有幾十斤,不但不能向國家提供商品糧,每年還要國家供應一億斤糧食。阜寧、漣水、灌南3縣其境況也大體如此。“搞農業解決不了吃飯問題,這是什麼問題?”分管農業的陳光這樣問4縣干部們,自己也在深入地思考著這個問題。為戰備問題到濱阜漣灌實地考察過的羅瑞卿等中央領導同志說:“想不到建國已經15年,革命老區還這樣貧窮,群眾家中徒有四壁,一貧如洗,令人心寒,實在無顏見父老鄉親。”這一席話對江蘇省委和陳光觸動很深。

當時,省委和陳光已明確意識到,能否改變淮北地區貧困低產面貌,已成為江蘇農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所在,也成為更好地貫徹落實“備戰、備荒、為人民”這一戰略方針的緊迫任務。陳光說:仗“不管從哪裡打,南打還是北打,江蘇都要拿糧食支援軍隊。要保証有飯吃,就要搞好農業。農業既要抓高產地區,又要抓低產地區,抓兩頭,帶中間。……省裡要抓蘇北問題的解決。那裡的問題不解決,就不能改變南糧北調的問題,而且那裡是戰場。”這就是省委和陳光思考的結果,也體現了他們改變蘇北低產貧困面貌,全面搞好江蘇農業的決心。

恢復裡下河地區農業生產。裡下河地區,包括興化、寶應、高郵、建湖4縣的全部,江都、泰州、泰縣、海安、東台、鹽城、阜寧、淮安8縣(市)的一部,上世紀60年代初,有225個公社,5444個大隊,42176個生產隊,567萬人口,1050萬畝耕地。這個地區光熱條件較好,土地資源比較充裕,水域資源十分豐富,適合發展糧食生產。但該地區地勢低窪,有“水鄉澤國”之稱,有利的自然資源得不到合理使用。農業生產水平下降,糧食商品率隻有14%,群眾生活困難很大。1960年夏天,陳光來到了困難重重的裡下河地區。經過實地調查研究,他於7月上旬同揚州地委負責同志作了一次語重心長的談話。他指出,揚州地區去冬今春外流了20多萬人,至少還有35萬到40萬人處於無糧、無草、無錢的“三無”境地,隨時有斷炊的危險。陳光告誡大家:“侵犯了農民利益,把農民惹火了,是要挨扁擔的。”又說:“稍有麻痺就要出亂子。要十分警惕,要堅決保証不斷糧。個別的因病死幾個人,可能免不了。但是,像春天那樣成批死人的情況一定要避免。”要求地委同志“未雨綢繆,早作打算”。

在省委和陳光的領導下,裡下河地區的許多干部以寶應事件為戒,做了不少工作。他們熱烈響應省委關於“到生產第一線當三員(模范的炊事員、優秀的宣傳員、負責的糧食保管員)”的號召,切實安排好群眾的生活,初步煞住了勞動力大量外流和餓死人的狀況。1962年春,陳光又來到了裡下河地區。他在江都走村訪戶,同老農民和社、隊干部親切交談,又聽取了裡下河地區各縣委書記的工作匯報。他毫不含糊地說:“裡下河的形勢,雖然比前兩年有所好轉,但是困難仍然十分嚴重”,“當前裡下河地區最嚴重的問題是生產力下降的情況還沒有完全停止,社員的基本口糧年年有所減少,特別是在110多萬人口、335萬耕地的一熟漚田地區,困難更加突出”。為此,陳光在深刻分析造成如此嚴重困難局面原因的基礎上,重點指出裡下河地區當前生產、生活上的嚴重困難,生產資料的破壞和人民體質的削弱,農村大部分的困難戶等,都是1958年以后我們工作中的錯誤造成的。當前必須採取積極措施,制止生產力繼續下降的趨勢。對於他們的關懷和照顧,應該作為我們的政治責任。這一席話,展現了陳光視民眾利益為最高利益,革命干部敢於擔當的優秀品質的博大情懷。

如何擺脫困境?在省委領導下,陳光採取切實有力的措施:抓生產資料的恢復和發展﹔抓政策做好人的工作﹔充分發揮生產隊的自主作用幫助搞好經營管理。至於作物布局、技術措施,由生產隊自己作主,不亂加干涉﹔積極推行生產責任制,妥善解決社員的口糧問題以及核減地區征購任務等。經過兩年的艱苦努力,裡下河地區終於從困難的低谷中走了出來,恢復和增添了農業生產的生機和活力。你在那裡到處可以看到:河港裡百舸爭流,田岸上風車齊轉,兒童的臉龐上又有了笑容。

改變濱阜漣灌地區低產貧困面貌。陳光曾說:“濱、阜、漣、灌是革命老根據地,那裡的面貌一天不改變,老百姓一天不過上好日子,我的心情就一天不能平靜。”他甚至表示,如果濱阜漣灌成立一個小地委的話,他願意到那裡兼任書記,這顯示了他改變那個地區面貌的高度熱忱和堅強決心。

值得一提的是張黃六地區的改造問題,張黃六地區的改造就是一場攻堅戰,它是濱阜漣灌的一個縮影,這是一塊“窮中之窮”的地方,由最窮的原張集、黃圩、六套3個鄉得名而來。這個地區的干部群眾按照陳光提出的治窮脫貧的路子,突出地打了三個戰役:一是開河爽鹼,每年冬天動員上萬民工開河治水,經過五六年的努力理通了水系。水系暢通后,根據“鹽隨水來,鹽隨水去”的規律,逐步洗鹼淋鹽,改良土壤。二是大種綠肥,增加土地有機質。除了能立苗的耕地外,其余基本上都種上了耐鹽的田菁。三是實現旱改水,水稻面積逐步擴大到10萬余畝,從而結束了祖祖輩輩隻能吃山芋的局面。從張黃六的巨變到濱阜漣灌4縣低產貧困面貌的改變,使昔日兔子不屙屎的白茫茫的鹽鹼土,如今都改造成了稻麥兩熟的綠瑩瑩的良田,田野裡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吳思瑤、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