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曹聚仁的風雨人生

柳哲

2014年07月31日11:0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親朋好友的“追憶”

1998年6月13日,中共中央統戰部原副部長童小鵬說:“50年代,曹聚仁先生為祖國統一事業奔波來北京時,我見過面。但寫不出回憶文章,現題了一句話,供參考。原中央對台工作辦公室主任,兼總理辦公室副主任羅青長,他參加過當時的接待會談工作,請向他調查。”他還頎然應邀為曹聚仁研究資料中心題詞:“曹聚仁先生為祖國統一事業奔波的愛國主義精神值得學習和發揚。”

9月28日,童小鵬再次說:“曹聚仁先生愛國,主張和平統一祖國,這是可以相信的。”“他到北京時,曾向周恩來總理報告,他曾從香港坐船到海中,同蔣經國見面,就引起總理的懷疑,認為他的話,有真有假,但隻要他能把黨和政府的對台政策傳過去,就可以假當真,假戲真做,不予追究。關於這方面,不能隻從她女兒的文章(指曹雷於1998年3月8日—10日,在台灣《聯合報》發表的《父親原來是密使》一文)看,要研究,實事求是地宣傳。”

童小鵬在《風雨四十年》中披露:“一九五六年七月,周恩來向香港記者曹聚仁談話,講到國共兩黨可以第三次合作”﹔“一九五八年八月的一天,毛澤東接見了香港來大陸了解情況的記者曹聚仁,並談了話,關於炮擊金門行動,讓曹轉告台灣。”

鄧珂雲(曹聚仁夫人)曾在筆記裡寫道:“一天(1958年8月),童小鵬來新僑飯店,我們恰巧出去了。他留了一張便條,放在臥室的寫字台上,上書‘明日上午10時,主席接見你’(大意),下書童小鵬。”

1998年4月1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程思遠說:“接到4月11日來信,知道你在參與籌建曹聚仁研究資料中心,此一歷史創舉,具有重大意義。弟亦樂觀其成。上世紀60年代,曹先生擔任《正午報》總主筆,弟應曹先生之請,為該報《政海秘辛》專欄寫稿,所以彼此頗有交往。囑為這一中心題詞,自當遵辦。題詞隨函奉上,即乞察收。”題詞內容為“題贈曹聚仁研究資料中心:學習聚仁先生治學精神,為弘揚中華文化作貢獻。一九九八年春九十老人程思遠。”

6月4日,程思遠又來信祝賀:“來函敬悉,承示今年7月,為曹聚仁先生誕辰98周年,屆時聚仁先生研究資料中心,將正式宣告成立,此對於弘揚愛國主義,樹立治學楷模,具有重大意義,謹表示由衷的祝賀!”

1997年,曹聚仁家鄉投資1000萬余元,創辦了以曹聚仁命名的學校,1999年8月,該校師生寫信給程思遠副委員長,請求他為該校題寫校名。程思遠欣然親筆題寫了“蘭溪市聚仁學校”。2000年,上海魯迅紀念館與上海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為紀念曹聚仁誕辰100周年而編寫了《曹聚仁先生紀念集》,程思遠不顧年事已高、政務繁忙,親自撰文,為之作序,稱贊曹聚仁的一生為“戰斗的一生,愛國的一生”。

《濟南日報》發表《1963國共高層的一次絕密會晤》一文,首次披露了1963年國共高層的一次絕密會晤。1996年,香港《南華早報》曾發表了一篇來自祖國大陸的新聞,點出了參加這次秘密會晤的是蔣介石和蔣經國父子,或者是其中的一位。同年4月,香港某雜志發表了“文詩碧”的一篇題為《周恩來確在南海某島秘密會晤蔣經國》的專稿。該文點出了國民黨參加會晤的不是蔣介石,也不是陳誠,而是蔣介石的兒子、時任台灣國民黨“政務委員”、台“國防部政戰部副主任”的蔣經國。

1972年1月12日,曹聚仁給香港大公報社長費彝民寫信,透露了蔣介石的想法。他在這封信如此寫道:“弟老病遷延,已經五個半月,每天到了酸痛不可耐時,非吞兩粒鎮痛片不可,因此仍不敢樂觀。酸痛正在五年前開刀結合處,如痛楚轉劇,那就得重新開刀了。醫生說,再開刀便是一件嚴重的事,希望不至於如此。在弟的職責上,有如海外哨兵,義無反顧,決不作個人打算,總希望在生前能完成這件不小不大的事。弟在蔣家,隻能算是親而不信的人。在老人眼中,弟只是他的子侄輩,肯和我暢談,已經是紆尊了。弟要想成為張岳軍(指張群),已經不可能了。老人目前已經表示在他生前,要他做李后主是不可能的了。且看最近這一幕如何演下去。昨晨,弟聽得陳仲宏(陳毅)先生逝世的電訊,惘然久之。因為,弟第一回返京,和陳先生談得最久最多。當時,預定方案,是讓經國和陳先生在福州口外川石島作初步接觸的。於今陳先生已逝世,經國身體也不好,弟又這麼病廢。一切當然會有別人來挑肩仔,在弟總覺得有些歉然的!”

曹聚仁自比“燈台守”,為了祖國統一,他放棄自由主義,走向了孤苦伶仃、無怨無悔的愛國道路。他為兩岸和平統一事業,奔走呼號,殫精竭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秉持民族大義,心系兩岸,苦盼統一。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湘憶、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