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曹聚仁的風雨人生

柳哲

2014年07月31日11:0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黨史文苑》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1972年7月23日,曹聚仁先生在澳門逝世,中共中央領導人毛澤東和周恩來極其關注。周總理不僅委托香港《大公報》社長費彝民先生在港澳成立曹聚仁先生治喪委員會公祭,還評價他為“愛國人士”,為其墓碑定稿:“愛國人士曹聚仁先生”。同時,安排其親屬赴港悼念與料理后事。曹聚仁先生的愛國精神備受國共兩黨政要所推崇。

左翼文壇的“烏鴉”

曹聚仁字挺岫,號聽濤,常用陳思、阿挺、丁舟、趙天一、土老兒、沁園等筆名。1900年6月26日,他出生於浙江浦江縣通化鄉蔣畈村(今屬蘭溪市梅江鎮)。

其父曹夢岐,是耕讀出身的清末最后一科秀才。曹聚仁天生聰慧,幼承父訓,先讀私塾,后轉到育才學堂就讀。他3歲始讀《大學》,4歲讀《中庸》,5歲讀《論語》《孟子》,6歲動筆,7歲背誦《詩經》。

1915年,曹聚仁考入浙江第一師范學校。這裡有單不庵、朱自清、俞平伯、陳望道、劉延陵、夏丏尊、劉大白等一大批名師。五四運動時,杭州一師成立學生自治會,他被推舉為學生自治會主席,著名的“一師風潮”,便是由他和宣中華、馮雪峰等領導的。后來,他又主編《錢江評論》,與北京的《新潮》、上海的《覺悟》桴鼓相應,顯示了他在文字、編輯、採訪方面的特長。

1921年,他從浙江第一師范畢業后,來到了上海。他一邊讀書,一邊寫稿,成為邵力子主編的《民國日報》副刊《覺悟》的主要撰稿人,先后寫了100多萬字。依靠《民國日報》這個圈子,他結識了許多師友,例如柳亞子、葉楚傖、胡朴庵、陳獨秀、張聞天、瞿秋白、戴季陶等。特別是吳稚暉,對他以后寫文章,影響很大。

1922年4月,國學大師章太炎應江蘇省教育會之邀請,到上海作國學演講,曹聚仁以《民國日報》特約記者的身份,前往聽講並作筆錄。由於國學功底深厚,他所作記錄很准確,深得邵力子稱許。章太炎所作演講在《覺悟》副刊上連載,后結集《國學概論》一書出版,至今已先后印行了40版次,還有日譯本,成為當時大專院校流行的文史課本。曹聚仁因此成為章太炎最年輕的弟子。

1923年后,曹聚仁先后在上海藝術專科學校、暨南大學等學校任教,成為一名年輕的教授。隨后,他又先后在復旦大學、持志大學等校任國文或史學教授。

1931年8月22日,曹聚仁在上海創辦《濤聲周刊》,以敢於直言而聞名於世。曹聚仁自比“烏鴉”,提倡“烏鴉主義”,意思是既要報喜,也要報憂!他“赤膊上陣,拼死拼活”的辦報精神,得到了魯迅的贊賞與支持。

1935年3月,曹聚仁又與徐懋庸共同主編《芒種》半月刊,封面上印著一幅木刻的《春牛圖》,表示接近農民生活,也含著勤勞耕作以待秋收之意。《芒種》提倡大眾語,是更接近口語的文體。據曹聚仁回憶,當時《芒種》所寫的題材有三:“一是魯迅所慣寫的雜文,以批判現實剖解時事為主,我們在《濤聲》時期所寫的,都是這一類的文字﹔二是我們所寫的歷史小品,有著借古喻今的諷時意味……三是報告文學,見之於報章的特寫。此外,還有周建人、賈祖璋諸兄的科學小品。大體說來,我們所寫的題材,都和現實生活有關的。”

《芒種》針砭時弊,借古喻今,繼承了《濤聲》的批判精神和潑辣文風,成為左翼文壇上頗有影響的刊物。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湘憶、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