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月飛
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生平快慰事”
【史實1939】
1939年,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宣告成立,統一領導江南的部隊,開創了東路地區抗戰的新局面。12月蘇皖區黨委成立,蘇南敵后有了統一的領導核心。
本報記者唐澄 蔡煒發自溧陽水西村的報道——
跟著絡繹不絕的參觀人流,看舊址、觀碑廊、瀏覽展覽館,離開溧陽市水西村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前,紀念館張燕館長遞過一份特殊的禮物——連環畫《水西一九三九》。
“沒有水西村,就沒有茅山根據地,就沒有東進,就沒有蘇北根據地,也就沒有黃橋戰役的勝利!”這句刻在紀念館門口石壁上的題詞出自王必成將軍,講述了一個普通江南村庄譜寫的威震江南、功在民族的抗戰故事。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新四軍各支隊分別向華中敵后和抗日前線開進。1939年11月7日,新四軍軍部決定第1、第2支隊由陳毅、粟裕統一指揮,設立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統一指揮,統一行動,捏成拳頭去打日本鬼子。”蘇南抗戰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在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新四軍取得了陳巷橋、渣滓、龍倉、九裡、安中裡、赤山、西塔山等一系列戰斗的勝利。水西村的一草一木都經歷了與日偽鏖戰的烽火硝煙。陳毅、粟裕指揮“江抗”第2團一部、江南指揮部教導員大隊,與進犯安中裡的800多名日偽軍激戰10多個小時,創造了以少勝多、保衛指揮機關的戰斗范例﹔陳巷橋伏擊日軍、九裡鎮同日軍大戰,赤山之戰中首開了新四軍從日軍手中繳獲大炮的記錄……
出紀念館,過六角亭,拾級而下,是披著軍大衣的“陳毅元帥”,他左手叉腰正要說出那句“天王老子也不准入民宅”!水西村的父老鄉親至今感念陳老總,樂道新四軍指戰員如何與群眾同甘苦、共生死。陳毅在給父親的信中寫道:“目前江南戰局更大進展,兒部日益壯大,軍民關系尤為良好,生平快慰之事。”
司令部舊址的天井內,還有一座潔白的花崗岩墓碑,碑面鐫刻:“粟裕同志部分骨灰敬撒於此”。青山埋忠骨,粟裕同志逝世后,其夫人、子女遵照粟裕的遺願,將其部分骨灰敬撒於展廳的天井內。
將軍遠去,功名流傳。由最初的4000余人發展到14000余人,作為抗日戰爭中“東進北上”的轉折地,新四軍江南指揮部震懾蘇南。
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館:難忘那沾血的燒餅
【史實1940】
1940年7月,陳毅、粟裕率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北渡長江,成立蘇北指揮部,東進泰興地區,創建了以黃橋為中心的蘇中抗日根據地。
本報記者顧介鑄發自泰興黃橋鎮米巷的報道——
小鎮米巷的最深處,原是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的舊址,當年陳毅、粟裕、陳丕顯都曾在此辦公和住宿,1980年建為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館。1984年4月,粟裕大將的部分骨灰由夫人楚青護送至此,魂歸黃橋決戰地。
8月30日,記者又一次來到黃橋戰役紀念館,小小幾個廳,人流如織。自從免費參觀,這裡每年進館人數都有五六十萬。如今,紀念館正北方約2公裡處,一座佔地100畝、投資2億元的黃橋戰役紀念館新館已然主體封頂,計劃今年四季度對外開放。
紀念館講解員錢春霞告訴大家,黃橋決戰打響時,新四軍作戰部隊不過五千人,但黃橋人幾乎家家戶戶投入到了那場如火如荼的戰斗中。特別是黃橋東門爭奪戰,數千民眾扛著家裡的門板鋪板前來支援,突擊構筑工事。當時千家萬戶趕做油餅、燒餅,當地13家磨坊、66家燒餅店和80輛小車通宵忙碌,把黃橋燒餅送上前線。
紀念館工作人員回憶說,2000年10月,一批參加過黃橋戰役的老前輩會聚黃橋,講述當年軍民並肩作戰的感人事跡。開國中將、原新四軍一縱參謀長張藩、原新四軍一縱四團政治部主任孫克驥以及當年參戰的多位老英雄,再次品嘗到黃橋燒餅,動情地說:“現在的黃橋燒餅做得精細又好看,可是沒有我們當年吃的那種粗制的、甚至還沾著支前民工鮮血的燒餅那特有的滋味呀!”
1940年抗日戰爭處於相持階段,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渡過長江,以郭村、泰州為跳板,東進黃橋。整個黃橋戰役包括郭村保衛戰,東進黃橋,營溪反擊,攻克姜堰,黃橋決戰。黃橋決戰的全面勝利,實現了新四軍與八路軍的勝利會師,奠定了蘇北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基礎,打開了華中抗戰的新局面。
先烈回眸應笑慰,擎旗自有后來人。當年的黃橋人不足萬,地不足兩平方公裡,今日黃橋僅城區面積12平方公裡,城區人口10萬。紀念館不遠處一面牆上有紅彤彤幾個大字:弘揚黃橋決戰精神,打造新黃橋。隱藏在宏大歷史背景中的1940年永遠是小鎮發展的底氣。
![]() | ![]() |
相關專題 |
· 地方要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