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浴血八年,偉大抗戰中的江蘇篇章

陳月飛

2014年09月03日08:29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浴血八年,偉大抗戰中的江蘇篇章

南京保衛戰“遺址”

茅山新四軍紀念館

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

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館

新四軍紀念館

抗日山烈士陵園

劉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園

車橋戰役烈士陵園

日軍投降簽字儀式舊址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為本報資料

69年前,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經過八年浴血奮戰,終於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在這場決定中華民族命運的戰爭中,江蘇作為華中敵后抗戰的主戰場,江蘇抗日軍民在極為艱難和復雜的情況下,共進行大小戰斗2萬多次,殲滅日偽軍20萬人,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建立了不朽的豐功偉績。

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江蘇抗日軍民是華中敵后抗戰的中堅力量。

抗戰勝利紀念日前夕,本報記者兵分十路採訪,十處遺跡,十個“故事”,記者們仿佛“穿越”到那八年浴血的九個年頭,又一次“見証”並記錄偉大抗戰中的江蘇篇章!

南京保衛戰“遺址”:抵抗從未停止

【史實1937】

1937年12月1日,日軍大本營下達“大陸第8號令”,命令華中方面軍與海軍協同,兵分三路,攻佔南京,以“膺懲”中國的抵抗。7日,日軍兵臨城下,中國守軍與日軍展開了空前的拼死決戰。

本報記者陳月飛發自南京1865晨光產業園的報道——

“五米、十米,就這裡!”8月31日,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會員胡卓然經過測量,指著腳下的土地告訴記者,就在這裡,一發迫擊炮彈擊斃了一名日軍少將。

一直以為,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入南京后,血腥屠城時我軍民幾無抵抗,事實並非如此。2012年,胡卓然從大量新發現的日文資料中,找到一本1939年出版的《支那事變忠勇列傳》:

“(十二月)十四日下午四時,(井手龍男)……在步行至兵工廠西側位置的學校校門北方大約十米處之時,於第五、第六中隊的炮車之間的位置,遭到了發射位置不明確的敵方迫擊炮彈攻擊……在十五日……上午八(時)三十分他從容在江南的戰線上隕落了。”

1937年12月初,日軍佔領鎮江、句容、溧水,突破南京外圍及復廓防御陣地,直逼南京城垣。7日兵臨城下,鬆井石根司令官從空中投函唐生智勸降。唐生智不予理睬,命令各部隊“應以與陣地共存亡之決心盡力固守,決不許輕棄寸土。”因敵我力量對比懸殊,南京各城門先后被攻陷,守軍犧牲無數。僅雨花台一地守衛將士就有6000多人全部殉國。13日,南京淪陷。

14日是大屠殺的第2天,日軍野戰重炮十四聯隊聯隊長井手龍男等4名日軍被一舉擊斃,井手龍男是一名少將!另有9名日軍被擊傷。該書不僅記述了經過,而且透露了被擊斃的詳細地點。據此,我們找到了敵酋倒斃的精確地點。

文中“兵工廠”即金陵兵工廠,現下是1865晨光產業園,南京的一處“小資”街區,靜謐安詳。史載,兵工廠后山有遇難同胞“萬人坑”,這一帶是日軍暴行的“重災區”。

現場發現,學校的五層樓校舍作為第一批南京市重要近現代建筑,還完好地保存於晨光機器廠院內,遺憾的是校門已不存。胡卓然帶來了民國軍政部《兵工專門學校一覽》中的學校平面圖,這是一張帶著南北標志、比例尺的地圖,結合指南針,我們馬上確認了校門位置,就在校舍正前方十多米處。於是,從校門舊址向北走10米,敵酋被擊斃地點就踩在腳下了。

據二檔館文獻記載,金陵兵工廠在南京保衛戰中是國軍88師防區,中方記錄裡確有“一個迫擊炮連”守廠的記載,根據該師裝備表,擊斃井手的迫擊炮很可能就是金陵兵工廠所產。

茅山新四軍紀念館:軍號永遠嘹亮

【史實1938】

1938年春,粟裕率新四軍一部挺進蘇南,首戰韋崗勝利。新四軍逐步打開了蘇南抗戰局面,初步建立起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

本報記者董超標發自句容茅山西麓的報道——

“紀念碑下放鞭炮,紀念碑上響軍號”。8月31日上午9點半,記者和句容市白兔鎮的120名黨員干部來到茅山新四軍紀念館,聆聽茅山新四軍的軍號。

望母山頂,36米高的“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矗立眼前,碑體猶如一把利劍,直插雲霄,氣勢雄偉。碑前,有人放爆竹,一顆顆禮花彈沖上天,“嘭”地炸開,緊接著,“嘀嘀噠噠”的軍號聲響起,似在耳邊又像在天邊回蕩,恍惚中把人帶回那戰火紛飛的年代:戰鼓正響,陳毅、張鼎丞、粟裕、譚震林等新四軍將領,帶著戰士們奮勇殺敵,創建了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蘇南新四軍及地方武裝長期屹立在敵人的心臟地區,在5000多次對敵作戰中共斃、傷、俘日偽軍4萬多人,為奪取華中乃至全國抗戰的最后勝利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

紀念碑修建於1995年——紀念抗戰勝利50周年之際,意在告慰當年茅山抗日根據地英勇犧牲的7000英烈。

碑前台階寓意6月17日,是新四軍打響蘇南第一槍“韋崗戰斗”的日子。當年,韋崗之戰,新四軍僅用半小時便取得勝利,陳毅喜聞后賦詩:“故國旌旗到江南,終夜驚呼敵膽寒。鎮江城下初遭遇,脫手斬得小樓蘭。”

踏入紀念館,陳毅的狗頭帽、葉飛的煙斗、粟裕看過的書、曾山用過的收音機,一件件文物,一張張照片,抖落歲月風塵,穿越時空隧道,把人們帶入70多年前艱苦而輝煌的歲月。“兵民並肩齊奮戰,魚水相依情意牢,山川草木濺碧血,烈士忠魂沖雲霄。”新四軍廉政文化史事館二樓廊廳,鐫刻著粟裕的這首詩,講解員徐麗為大家講了個小故事。

1944年初的一天,時任新四軍一師師長的粟裕在蘇中老鄉陳子群家開會,他的馬將陳子群院子裡一棵枇杷樹下部樹皮啃光。粟裕十分愧疚,當即掏錢賠償,並承諾再買一棵枇杷樹栽上。當時由於買不到枇杷樹苗,隻得另買了一棵黃楊栽上。“對老百姓秋毫無犯,是這支‘鐵軍’鐵一樣的廉政紀律。”

“原新四軍領導吳仲超、王必成、段煥競、江渭清的骨灰均安葬在紀念館院內,他們8年抗戰一直在茅山。”紀念館副館長周再興告訴記者。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地方要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