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浴血八年,偉大抗戰中的江蘇篇章

陳月飛

2014年09月03日08:29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浴血八年,偉大抗戰中的江蘇篇章

劉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園:向北而葬 讓英靈返鄉

【史實1943】

1943年,日軍轉用蠶食的方式侵擾敵后抗日根據地。江蘇各抗日根據地在敵人據點周圍開展群眾性游擊戰爭,使日偽軍陷於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本報記者蔡志明發自淮安劉老庄村的報道——

8月30日,從淮安城出發,要去捕捉那分明久遠卻又似乎近在身前的奇異嗡響,槍聲。半小時后,抬頭,跟前是劉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園,門頭上一顆紅五角星。

71年前,為掩護群眾安全轉移,劉老庄連的82位勇士阻擊1600多名日軍,全部壯烈犧牲。“由陝北到蘇北,敵后英名傳八路﹔從拂曉到黃昏,全連苦戰殉劉庄”。當年蘇皖邊區政府主席李一氓題寫的挽聯提醒我們,這是一支經過戰火錘煉的英雄隊伍,爬過雪山、走過草地,最后在此戰斗了整整一天。

紀念園制高點是張愛萍題詞的八十二烈士紀念碑。碑高19.43米,代表著1943年。碑的主體形狀好像兩支步槍豎靠成八字,與碑名碑座的二字構成八二字樣。高高聳立的紀念碑像一位滄桑的老人,把我們帶入那個殘陽如血的一天:1943年3月18日拂曉,淮陰城的1600名日軍氣勢洶洶而來,數千群眾和地方黨政機關未來得及轉移,宿營於此的新四軍3師7旅2營4連決定就地阻擊日軍。戰斗從早上打到黃昏,柔弱的文書羅橋拉響了最后一顆手榴彈與幾名敵人同歸於盡,指導員李雲鵬拼盡最后一絲力氣,把刺刀插入敵人心臟。

當晚,安全轉移的村民們摸黑趕來,戰士們倒在血泊中,無一具完整尸骸、無一杆完整槍支、無一顆剩余子彈!大家扛來門板、拖來蘆葦席,含著熱淚把烈士殘缺的遺骸裹好下葬。有位老人哽咽著說:“這些孩子大都是北方人,我們就把頭朝北擺放,讓他們的英靈早日回家。”

紀念碑旁是烈士墓,1955年由當地軍民重建,當年種下的82棵蒼鬆青翠挺拔。常有人攜花而來,久久默立。園裡立著一根根紀念柱,刻著烈士們的名字,但隻有17位烈士留下了英名,大都還空著。“他們生下時爹媽可都是取了名的”,2011年淮安啟動“尋找劉老庄連無名烈士”大型尋訪活動,決定要把那些遺漏的名字一一找回。

英雄遠去,精神永存。3師后來重組4連並命名“劉老庄連”,北上挺進東北,南下解放海南,立下赫赫戰功。新時期,劉老庄連出色地完成了世界維和、抗震救災等任務,永葆英雄連隊的底色。

車橋戰役烈士陵園:“小二子,你們被包圍了”

【史實1944】

1944年春,日軍發動豫湘桂戰役。為支援正面戰場,葉飛率領新四軍一師主力部隊,在淮安發起車橋戰役,取得了空前勝利,揭開了新四軍在江蘇局部反攻的序幕。

本報記者蔡志明發自淮安車橋鎮的報道——

“車橋戰役英烈永垂不朽”! 輕腳踏進車橋戰役烈士陵園,葉飛為紀念塔親筆題寫的碑名仿佛正在敘說著那場並未遠去的戰爭。走進去,迎面看到一座主題浮雕,粟裕、葉飛和幾名戰士站在一起,正在進行戰斗,身后是茫茫蘆葦蕩和滾滾澗河水。我們默立在昔日的戰場,聆聽時光中回蕩的慘烈和豪邁。輕重機槍開火聲、日偽軍慘叫聲,在耳畔隱約響起,戰役打響的這一夜變得清晰真實。1944年3月5日凌晨,以粟裕為師長、葉飛為副師長的新四軍一師在如今的淮安區車橋地區發起車橋戰役。我軍利用夜暗從敵外圍據點之間直插車橋,以隱蔽迅猛動作從四面八方越過外壕,迅速攻入鎮內。

新四軍在鎮內與日軍、偽軍展開戰斗的地點,剛好在現年80歲的老人朱文高家附近。他回憶說:“我當時11歲,戰斗開始時我和村子裡的百余人一起躲在家裡的三合院。我清楚地聽到新四軍對偽軍喊話:‘小二子(指偽軍),你們已經被包圍了,趕快投降!’”“在這場戰斗中,我軍有53名同志犧牲,平均26歲,185名同志負傷,日本反戰同盟蘇中支部宣傳委員鬆野覺也不幸犧牲。”講解員曹曉平說,“如今烈士紀念碑上隻刻有46位烈士的英名,許多烈士成了無名英雄”。

是什麼原因讓槍聲在車橋響起?淮安區文史專家金志庚給出了答案:“車橋當時有5橋13庵108巷,鎮上光糧行有130多家,有‘蘇北小南京’之稱,是聯系蘇中與蘇北的樞紐。對車橋發起強攻,一方面可以打亂敵人的‘清鄉’、‘屯墾’,另一方面可以打通蘇中與蘇北、淮南、淮北抗日根據地的聯系,穩定蘇中根據地的局面。”

這場殲滅日軍460余人、生俘日軍24人、全殲偽軍480余人的戰役,被當時的新華社贊揚為“以雄厚兵力”打的一個“大殲滅戰”。如今車橋古鎮槍聲不再,但用心聆聽,一定還能感受到昔日的槍聲隱隱——這是關於車橋戰役不滅的記憶。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地方要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