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炳才
“1949年5月,毛澤東讓劉少奇速回北平,率領中國共產黨代表團赴蘇聯,同聯共中央和斯大林商談有關兩黨兩國的問題。這是建立新中國一項重要的准備工作。”
1949年5月10日,正在唐山林西礦視察的劉少奇,接到天津市委書記黃敬轉達毛澤東要他速回北平的電話通知。
為什麼毛澤東那麼著急地用電話通知劉少奇速回北平?原來是要讓劉少奇率領中國共產黨代表團赴蘇聯,同聯共中央和斯大林商談有關兩黨兩國的問題。這可是建立新中國一項重要的准備工作。
新中國的首屆中央人民政府是以華北人民政府為班底組建而成的,華北人民政府又是在晉察冀解放區與晉冀魯豫解放區合並基礎上成立的,這些都是在劉少奇的建議、組織下進行的﹔首屆中央人民政府的建立,學習、借鑒了蘇聯共產黨中央的經驗,這是劉少奇受毛澤東委托親率中共代表團訪蘇圓滿完成的﹔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宣布成立后,因種種原因,特別是抗美援朝戰爭的爆發,直到1952年底,才完成了從各中央局抽調主要干部充實、加強中央各組織機構的任務,這些又都是劉少奇在毛澤東和黨中央委托下主持完成的。劉少奇為新中國國家政權建設嘔心瀝血,傾注了大量精力和思想。
從華北出發,走向全國
從1947年3月18日毛澤東、周恩來等撤離延安開始,中共中央機關是一分為三的:
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中央機關和人民解放軍總部留在陝北,主持中央工作,稱中央縱隊。毛澤東代號李德勝,周恩來代號胡必成,任弼時代號史林。中央縱隊對外還改稱過“三支隊”、“九支隊”、“亞洲部”等,有時偶用“中央前委”,但一直是“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的核心,劉少奇等所在中央工委的命令等,都要毛澤東等認可后才能發布。
由劉少奇、朱德、董必武組成中央工作委員會,撤出陝北經過山西五台山地區最后落腳河北平山縣西柏坡村,以劉少奇為書記,進行中央委托的工作:1947年6月14日毛澤東電:“你們在今后六個月內如能(一)將晉察冀軍事問題解決好,(二)將土地會議開好,(三)將財經辦事處建立起來,做好這三件事,就是很大成績。”
由葉劍英、楊尚昆率領下在山西臨縣三交鎮建立中央后方工作委員會(簡稱“后委”),“負責收轉中央與各地來往電報”,因為中央縱隊隻能“自帶幾個小電台與少數地區聯絡”。“后委”一隊人馬是隨劉少奇等過黃河后,留在山西的。1947年5月12日,中共中央軍委規定各中央局等聯絡方法是:“葉楊后委台,聯絡中央、朱德、劉少奇、董必武、安子文、晉綏、晉察冀前后方、晉冀魯豫前后方、東北前后方、華東前后方、冀熱遼分局、中原局等十四家(朱、劉及晉綏仍與中央台直接聯絡),除為中央情報部、社會部、城市工作部、二局、三局作直接之業務聯絡外,主要的為中央與各地轉報。”這一時期,各區有關作戰情況的總結,大部分先報送到后委,由后委匯總上報中央,或轉發各野戰軍。
劉少奇領導中央工委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卓有成效地完成著中央委托的新老解放區土地改革等3件大事。隨著1947年底河北重鎮石家庄的率先解放,以華北為基礎走向全面勝利的形勢,讓劉少奇更是興奮不已。
1948年2月,中央工委召開財政經濟座談會,准備召開金融貿易會議,整理貨幣,逐步實行財政統一。來自不同地區的參會人員,大都從自己的角度來討論貨幣流通區域,有了意見分歧。劉少奇在這次座談會上提出了一個帶根本性的主張:“現在可考慮先從中央局合並起”,“先統一晉察冀與晉冀魯豫和西北,而后再及其他”。2月16日,劉少奇致電中共中央和華北各中央局,詳細陳述自己提出合並的理由:“晉察冀與晉冀魯豫兩區的分界線,原系被敵人封鎖分割,故我們亦不得不打破地理歷史及經濟諸條件,而依照敵人的封鎖線來劃分我們的行政與工作區域,這是正確的。”“這種界線,隻要敵人的封鎖一撤除,即應盡速廢除,完全無繼續維持之必要。為此,我想提議:晉察冀與晉冀魯豫兩區完全合並,邯鄲局與五台局合並,成立華北中央局,管轄太行、太岳、冀魯豫、冀南、冀中、北岳六個區黨委,將來或者再與華東局商量合並渤海區,共轄七個區黨委。此外兩個軍區司令部、政治部、財經辦事處、銀行貿易機關、后勤機關、黨校、大學、報紙等,亦均合並辦理。兩個邊區政府暫不宣布合並,但可合並辦公,待召集兩區統一的人民代表大會時再宣布合並。”電報最后說:“這樣做,不論在軍事、政治、經濟和文化各方面,均有極大利益:機關可以簡化合並,從此可以抽出大批高級與中級干部到黃河以南去工作﹔對太原作戰也有好處﹔財政可以節省,對財經之合並也有很大便利﹔這兩大解放區合並與統一后,即成為關內的基本解放區,發動五千萬人民統一的力量,去支援戰爭,其力量是不可限量的。”這個帶戰略性的建議是高瞻遠矚的設想。
2月20日,毛澤東復電劉少奇,提議中央工委在3月初討論兩區合並和成立華北局機構,以及成立大黨校、大軍校和大黨報諸問題。劉少奇遵照這一指示,第二天發出召開中央工委會議的通知。3月2日,中央工委會議召開,晉察冀、晉冀魯豫和華東局的負責人聶榮臻、薄一波、彭真、陳毅、饒漱石、康生和黃敬等參加會議﹔3日,會議討論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區合並的問題,兩區負責人都表示同意。當天,劉少奇將會議情況向毛澤東匯報,並請示兩區合並的時機和合並后華北局各主要負責人的安排。3月6日,毛澤東電示:“合並兩個中央局,成立北方局,有利無害,時機亦已成熟,拖下去無必要。我們意見即以中工委為中心合並兩個中央局成為北方局,劉少奇兼任北方局第一書記,薄一波為第二書記,聶榮臻為第三書記,兩區的軍政兩項機構,暫時不合並。但將財經逐步集中於華北財經辦事處。”“經過幾個月,待黨務及財經兩方面工作在統一之后有了頭緒,再將軍事機構合並。待開全區人民代表大會,選出華北人民民主政府,再將兩區政府合並。”劉少奇和中央工委接到電報后,不贊成中共中央隻合並黨務、財經機構而不合並軍、政機構的意見,向中央提出:“兩個司令部、政治部亦一道合並,暫時由朱總司令主持。兩區政府亦合並辦公,但仍各保持獨立領導,指定黨團負責人,由董老(即董必武)主持。”中共中央經過考慮后,同意劉少奇代表中央工委提出的黨、政、軍、財一律統一的方針。接電后,劉少奇領導工委便著手研究合並的各項具體問題。
4月23日,三大中央機關在平山縣西柏坡村勝利會合。5月9日,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發出關於改變華北等解放區管轄境地及人選的決定:“晉冀魯豫及晉察冀兩中央局合並為華北中央局,以劉少奇兼華北中央局第一書記,薄一波為第二書記,聶榮臻為第三書記”﹔“晉冀魯豫及晉察冀兩軍區合並為華北軍區,以聶榮臻為司令員,薄一波為政委”﹔“晉冀魯豫及晉察冀兩邊區政府在華北人民代表大會未召開前暫成立華北聯合行政委員會,以董必武為主席,黃敬、楊秀林(即楊秀峰)為副主席”。
5月20日,劉少奇在新成立的華北局擴大會議上明確指出:“我們現在建設的各種制度將來要為全國所取法。中央工作主要是華北局工作,華北工作帶全國性意義。我們從陝北出發,落腳華北,今天又從華北出發,走向全國。”5月27日,毛澤東由城南庄移住西柏坡,同劉少奇、朱德、周恩來、任弼時會合,5大書記合署辦公,奪取全國政權已經提到中國共產黨的議事日程上。從這時起,劉少奇的主要精力便轉向為創建新中國而進行緊張的准備工作。
推薦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