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文
我們研究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時,常常圍繞參加過一大的13個代表及他們代表的組織,而其他則涉及較少。周恩來逝世后,經過多年的研究,終於在一大紀念館中給旅歐支部一席之地。但是,至今談到武漢地區雖也提到惲代英和利群書社,但是對惲代英創建的共存社重視不夠。早在1982年3月10日《人民日報》發表王鶴壽、趙毅敏、曹瑛等六人紀念張浩的文章《忠心為國、雖死猶榮》,就指出:“共存社它的性質是共產主義小組式的組織。”此文經過胡喬木的批准而刊登。這個文章是我起草的,因而知道這個過程。但是,這六位前輩都不是黨史界的領導,因而沒有引起重視。
惲代英等創建共存社不是偶然的
惲代英和林育南、肖楚女、李求實等創建共存社不是偶然的。這要從共存社的靈魂人物惲代英的革命活動說起。1917年10月,惲代英學習基督教青年會的辦法,和黃負生等4人創辦了青年社團“互助社”,互助社是全國成立最早的進步青年社團。
1919年冬,張浩、林育南、林樂浦等根據惲代英在鄉下辦一個小學校的建議,在黃岡白羊山下八斗灣家廟裡辦起了宣傳新思想的浚新小學和通俗講演社。這是他們試驗新生活和實施農村教育的重要場所。因領導、支持武漢地區的五四運動,引起反動派的反對,1921年惲代英辭去中華大學附中部主任一職,2月l日,惲代英、林育南、李書渠、廖煥星等人創辦的利群書社成立。一方面為了宣傳新文化、新思想,另一方面,以此進行新生活的試驗。利群書社經銷《共產黨宣言》、《共產主義ABC》、《階級爭斗》等著作和《新青年》、《共產黨》等刊物,給尋找真理的青年的心中點亮了一盞燈。
共存社是以布爾什維克為榜樣的
五四運動后,中國有志於改革的人轉入新村或工讀互助團等社會運動。隨著越來越多的先進分子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后,社會改革的趨向由空想社會主義推進到科學社會主義。
1921年7月16日,惲代英等共24個青年人從四面八方匯集到黃岡浚新小學開會。他們大部分是互助社的成員和社友。8月10日出版《我們的》對此次大會做了詳細的報道,從中可以看出共存社的特點:(一)組織極嚴密,儼然一國家﹔(二)分社友社員,旨在“使人入社不致因社友有不健全而失敗了社務”﹔(三)注重個人修養,又不避免破壞事業(推翻社會),不做無准備的破壞﹔(四)總務股委員用袁氏金匱投票法,其他各股委員,“由加入各股社員社友公舉”。總之,共存社是人格互信的團體,不做無准備的破壞,亦不做無目的預備團體。
經過五四運動后兩年來的探索、尋求,他們的思想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認為互助社舊的宗旨、組織形式已不能適應現時的要求了。經過6天的討論,決定新成立蘇俄布爾什維克式的組織,定名“共存社”,取社會大同、人類共存之意。到現在為止沒有發現惲代英起草的草案60條,因惲代英1921年日記未能保留下來,隻能根據這篇報道來了解當時的情況。
在討論共存社的宗旨時,大家辯論得很激烈。有的互助社老成員不同意成立共存社,有的不同意共存社的主張。所以惲代英起草草章,末尾附社友社員願書,以接到願書為正式入社。特別申明:使人入社不致因社友有不健全而失敗了社務。
據沒有參加會議的吳化之回憶:“那時,惲代英和多數社員思想還是覺得最好不要流血,盡量用和平手段達到社會變革的目的。也就是說,在政治上、理論上接受了馬列主義有關階級斗爭的思想,但有時也還認為革命斗爭太激烈了,對流血犧牲還是力求避免為好。”
但是,在《我們的》報道中並沒有用“力求避免流血犧牲”這樣的詞,在規定“但違反現行法制的事,非經大會公決,不得以團體名義行之”的同時,又特別申明:“又不避免破壞事業(推翻社會),不做無准備的破壞。”從特別申明中可以看出,他們是要推翻舊社會,建立新國家,只是“不做無准備的破壞”,採取嚴肅、嚴謹的態度。
共存社是以布爾什維克為榜樣的。共存社的成立,標志著惲代英這些青年人的世界觀由激進的民主主義者向馬克思主義者的轉變。
大部分共存社成員加入共產黨,成為共產黨早期重要干部
不久,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消息傳來,1921年下半年惲代英直接與上海聯系加入共產黨,在他的帶動下共存社成員大部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共存社停止活動。
1921年林育南參加勞動組合書記部,冬天又參加遠東勞動大會,加入共產黨。
1922年初,李求實回到武漢,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為了表示革命的決心,他原名李國緯,此時改名為李求實。1924年擔任《中國青年》編輯,團中央宣傳部長等職。1931年2月7日犧牲於上海龍華。
1922年春,張浩回到武漢,在武昌模范工廠做工。這時林育南從蘇聯參加遠東勞動大會回來了,共存社的成員大多數已分別加入中國共產黨。這年2月,張浩經惲代英、林育南介紹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共最早的工人黨員之一。
惲代英及其同志們主張個人修養,在社團內一直堅持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培養了大家公而忘私的獻身精神,堅韌不拔的斗志,這些品格正是做為一個共產黨員所必備的。所以共存社社員們不僅紛紛加入共產黨,而且許多人成為共產黨重要干部,在二七大罷工中、在安源工人運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
閱讀延伸
利群書社是新華書店的始祖
1980年新華書店同志找到易禮容先生,說文化書社是新華書店的始祖,請他寫回憶文章。易先生鄭重地回答:“不對,利群書社才是真正的始祖。”
利群書社是在中華大學書報經理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取“利群助人”之意而命名。1921年惲代英辭去中華大學附中部主任一職,2月l日,惲代英、林育南、李書渠、廖煥星等人創辦的利群書社成立。由大家集股,從北京、上海買進宣傳新思想的報刊、書籍,在武漢推銷。憑著多年的信用,到外面訂書免收押金。(陸琴)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