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海明威的中國抗日烽火行(上)

李春發

2015年10月10日08:2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黨史文匯》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美國著名作家歐尼斯特•海明威(1899-1961)於1941年春訪問中國這一事件,過去一直被認為是私人或民間性質的訪問。一些美國學者在相關傳記和研究著述中或一筆帶過,或輕描淡寫地說是海明威陪新婚妻子瑪莎•蓋爾虹去東方走走,如此等等。其實,此事遠非這樣。近些年,海內外專家教授經過大量深入的研究工作,揭示了那段歷史的真相。

訪華目的另有所指

1941年,我國抗日戰爭進入最艱苦的敵我相持階段。美國政府還未正式參戰,但考慮其在遠東的利益攸關,很需要找一個合適的人去中國,調查了解一下中國政府的抗日狀況,以確定美國的對華政策。正是在以上背景下,就在此年的三四月間,海明威以紐約《午報》記者身份偕新婚妻子蓋爾虹來到中國,開始了他們艱苦而愉快的旅程。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海明威曾在歐洲擔任戰地記者,1926年創作的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是他第一部成功作品。此后新作連出,其中1929年面世的《永別了,武器》和1940推出的《喪鐘為誰而鳴》,都深受歐美讀者的歡迎。其妻蓋爾虹也是戰地記者和作家,為《柯立爾》周刊寫稿,她的母親與羅斯福夫人是大學校友兼閨蜜。1941年2月,她受美國《柯立爾》雜志派遣要去遠東採訪,便鼓勵丈夫一起去。個人的意願與政府的需求一拍即合。

美國財長立刻召見了海明威,讓他以美國政府特派員身份幫助政府完成一項任務:調查中國的國共關系,並寫出調查報告。此外,精明的《午報》主編也不肯放過這個極好的機會,邀請海明威當特約記者,為報紙撰寫一些相關報道。

按照美國政府的要求,海明威夫婦初步確定此次中國之行的計劃:主要是對國民黨政府的抗戰軍隊進行考察並與領導人進行會談。當然,如果機會允許也很想見見斯諾在《紅星照耀中國》中描繪的主人公們,即充滿希望之光的中國共產黨人。

1941年2月,他們經舊金山、夏威夷飛抵香港。宋靄齡特意飛抵香港會見。3月下旬海明威從香港進入內地,25日到達廣東韶關,4月4日到桂林,4月6日下午到達重慶。

海明威夫婦來訪引起各界關注。1941年上半年香港的《大公報》刊登系列相關報道。為歡迎海明威的到來,對其訪華行蹤,《大公報》先后發表了林語堂的《美國通訊》和林疑今的《介紹海明威先生》等熱門報道。林疑今是林語堂的侄子,一年前剛從美國留學歸來就翻譯出版了海明威的長篇小說《戰地春夢》。文章說,海明威此次來訪是為收集小說素材,以便對我國有更准確深刻的了解。如果他能“上前線,則吾國士兵英勇抗戰的偉大,當可揚名海外,長垂不朽”。國民黨《中央日報》猜測海明威訪華目的有三:陪新婚太太“緬甸之路”度蜜月﹔為紐約《午報》報道中國抗戰的情況﹔搜集寫小說的中國抗戰素材。

其實,海明威是負有特殊的秘密使命來中國的:為美國政府搜集情報,到遠東看看美國與日本的戰爭是否可以避免。

對此,美國學者麥克爾•雷諾茲在1999年出版的五卷本的海明威傳記最后一卷《海明威的最后年代》裡証實了這點。他查閱了許多美國政府的解密檔案,確定了海明威訪華的真正目的。

海明威回國后的活動証實了他訪華的雙重身份。一方面,他會見了《午報》主編英格索爾並回答其提問。英格索爾將這次採訪寫成《海明威訪問記》,並作為海明威遠東之行6篇報道的前言,於6月10日至18日連載於《午報》。另一方面,海明威夫婦也去了華盛頓,會見了海軍情報所的約翰•湯姆遜上校並匯報了收集到的中國抗戰的情報。他還給擔任聯邦政府財政部長的好友亨利•摩根索寫了一封長信,詳述了他跟蔣介石交談的內容和他本人對中國時局的看法。諸如下面幾個問題:第一,蔣介石與日本的戰爭打得怎麼樣?第二,中國發生內戰的威脅怎麼樣?第三,日蘇條約簽訂后有什麼影響?第四,美國在遠東的地位如何?第五,造成美日開戰的因素是什麼?第六,如何避免美日開戰而把日本拖在遠東?

於是,1941年3月,戰地記者海明威開始了他的中國之行。他要親臨中國戰場,親眼目矚日本法西斯的暴行,力求探討以上問題的答案。

在韶關

海明威訪華行程的第一站,是廣東韶關。國民黨軍隊分為8個戰區,韶關屬第七戰區,是離香港最近的抗日前線。韶關也是當時中共廣東省委暨粵北省委機關所在地,得知海明威一行的到來,中共地下黨組織沿途秘密護送,確保海明威行程的安全。按當時國民黨政府的規定,外國記者到前線採訪,必須經過最高司令長官的批准。而海明威夫婦徑直到第七戰區前線採訪,這是破天荒第一次。

1941年,海明威(左五)和妻子瑪莎·蓋爾虹(左二) 在重慶與中國官員合影。

海明威(左三)和妻子瑪莎(左一)來到第七戰區(韶關 附近)戰地考察。

採訪中海明威夫婦與中國士兵們一起住在條件極其艱苦的小村庄裡,與他們一起巡邏。離開韶關后,歷經3小時行走了56公裡,抵達北江岸邊,換坐一艘小汽艇再走到岸邊漁村,穿棉布軍裝的一個排士兵拉著8匹小馬列隊迎接他們一行。他們冒雨走了好久,到一所士官培訓學校參觀,主人以綠茶和葡萄招待海明威夫婦。接著又冒著大雨走了5英裡到達一個師部。師部門口搭了一座凱旋門,上面貼了好幾條“歡迎正義與和平的使者!”等標語。師部一位將軍給他們介紹了軍事形勢,如軍隊的編制、訓練、裝備和行動部署。海明威夫婦在交戰區平靜地度過了一個夜晚。

次日晨,海明威夫婦騎馬行走8公裡回到訓練營地。他應邀向即將畢業的士官們發表了演說。這位平生不愛演講的知名作家禁不住即席演講,鼓勵士官們英勇殺敵,為祖國立功!

到了上午10點,天氣寒冷,海明威一行又上了路。他們走走騎騎,走了40公裡,穿過了一個個村庄。每個村庄都搭起凱旋門迎接他們。

他們到達了前線另一個師部。一位姓王的將軍與海明威一起研究了軍事地圖。他告訴客人:1939年和1940年5月,日軍從廣州分三路幾乎打到韶關。他說,日軍如再發動進攻,他的部隊將以山頭上的機槍陣地拖住日軍,后備隊沖上去,借著大炮的支援把日軍消滅。海明威夫婦半信半疑。他們想,日本人有飛機,中國人沒有,但日軍確實沒有拿下韶關。后來,他們了解到個中原因:日軍慘無人道,到處燒殺,激起中國農民的憤怒。農民們將農作物和儲備的大米燒光,把不能帶走的牲畜全殺掉,給日軍留下一片焦土。這一切,加上山區沒有大路可走,逼使日軍動彈不得,寸步難行。這正應驗了那些經典哲言:任何欺壓人民而敢於入侵之敵,都必將埋葬在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令海明威大開眼界的是他在前線看到了一場實彈演習。國軍向他演示如何協同作戰。地點就在離日軍陣地4.8公裡處。真是地地道道的最前線。國軍在山頭陣地架了機槍,然后士兵們向日軍的山頭陣地發起進攻……

一天夜裡,海明威一行走在一片茂密的叢林裡。前面是日軍林立的碉堡,縱橫交錯的鐵絲網,還有日軍在站崗。如何才能通過日軍的封鎖線?海明威仔細觀察后像發現了什麼,他迅速臥倒著向前爬行,那身手明顯是受過專業訓練的。他爬到一處鐵絲網前,避開碉堡裡探照燈照射的燈光,掏出腰間一把鉗子,將鐵絲網剪開幾道口子,然后鑽了進去。接著,他摸到哨兵身后,突然拔出匕首刺向哨兵,哨兵沒有發出一點聲響就倒了下去。他又迅速摘下哨兵腰上的手榴彈,撿起地上的那杆長槍,三躥兩跳跑了回來。這一幕,令隨行的科恩緊張得說不出話來。然而,海明威卻輕鬆地對他們說,日本人在中國的土地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我早就恨得咬牙切齒。今晚正好遇上了,干掉他們一個哨兵,繳獲一杆槍和幾顆手榴彈,解了心頭之恨。同行的人對海明威刮目相看,都夸這個美國戰地記者膽大心細,有勇有謀。在海明威殺敵精神的鼓舞下,他們順利地沖過了封鎖線。

海明威在中國土地上襲擊日軍的事,當時中央社給予相應報道:“海明威在韶關時,某夜曾隨中國軍隊分乘三艘沙船向下游駛去……登陸破壞了日軍的一些設施,拂曉前安全離去。這次冒險証實:日軍佔領中國大城市之后,晚上常撤至安全地點,以防中國游擊隊偷襲。海明威對此留下深刻印象,感到十分滿意。”共產黨中央重慶《新華日報》5月17日也以一條醒目的消息標題“海明威隨我軍入廣州近郊”,在頭版進行了報道:“中央香港16日電:香港《史密斯日報》報道了美國作家海明威在廣東前線曾隨中國部隊分乘沙船三艘,乘夜向下游進駛,在廣州近郊登陸。海明威用他豐富的戰地經驗,在廣東韶關利用夜幕的掩護,親自破壞了日寇的一段鐵絲網,並干掉了一個日本士兵,繳獲了日寇的一杆槍和幾顆手榴彈,他們於拂曉前安然離去。”當時有影響的其他幾家大報刊如香港《大公報》、重慶《中央日報》、《史密斯日報》等報紙和重要期刊《西書精華》上,都發表了相關報道和評論,以表現中國人民對海明威夫婦來華訪問重要意義的理解和對他們的熱烈歡迎。

衣食住行“花絮”

疊出海明威夫婦乘坐一輛破舊小汽船沿河道而行,狂風冷雨打濕了厚外套,24小時之后,他們上岸,騎馬繼續在泥濘的羊腸小道上顛簸。雖然未遇任何戰役,卻是一次異常艱苦的旅行。第七戰區駐地分散,遍布粵北山區,公路崎嶇不平,加上當時遇到雨季,道路更是泥濘不堪。但海明威夫婦想盡量多地察看前線陣地,便有時騎馬,有時步行,艱難地穿行於粵北山路間。

海明威

初春的粵北,寒意甚濃。海明威看到戰區士兵“通常赤著腳,裹腿打在光腿上,身著粗布軍裝”,實際上他們仍穿著單衣,怎能御寒呢?看到這些他很生氣。他告訴司令官和參謀長要多關心一下士兵的冷暖疾苦,不能讓他們挨凍受餓,同心協力去拼了命打仗。他說到做到,馬上脫下身上的羊毛背心,送給一直陪同他前后盡責盡力做翻譯的夏晉熊穿上。夏接過羊毛背心,感動得一股暖流頓時涌遍全身。

海明威每天給士兵們發表演說,還一起研究軍事地圖和觀看政治文娛節目。經過與士兵們深入交談,海明威夫婦發現隻作防御戰的國軍若沒空軍支援是難以有大作為的。回國后他曾向美國政府建議增加對華軍援尤其是飛機和飛行員,幫助中國打敗日本。他了解到,士兵每人每月領到的津貼大約隻相當於2.8美元或價值更小的大米補貼。這點錢只是象征性的,隻夠買飯吃,買不起其他生活必需品,所以個個面黃肌瘦。海明威對他們窮苦的生活深表同情。

在前線,海明威夫婦吃飯也不容易。每天吃兩頓飯,約上午9時和下午4時各吃一頓。每頓每人一碗飯和一杯茶。用自帶的威士忌酒拌開水當飯后甜食。他倆晚上就住在軍隊駐地的大棚屋裡,山區天寒地凍,他倆與衛兵之間僅用一張草席隔開,入睡時凍得渾身發抖。

在戰區荒郊野外,最令蓋爾虹尷尬和焦急的是:在村裡往往找不到女人方便的地方。在一個村裡,公廁是個紀念碑式的竹塔樓,由一個竹梯通上去,頂部用草苫子蓋著,下面地上放個大壇子收集大糞。她望著高高的竹塔樓,小心地爬上晃動的梯子,心裡特別緊張。這時,恰好有人敲響引信帽作為空襲警報。村裡人都行動麻利地紛紛疏散走掉,連豬等牲畜也給趕走殆盡。海明威站在遠處,對她笑著說:“現在怎麼樣呢?”她答:“沒什麼!我在這兒!”這時,日本一個中隊的轟炸機從空中飛過。她小心地走下竹梯。海明威迎著她開心大笑。

短短3天的訪問快結束了。又遇上滂沱大雨,水完全淹沒了公路。海明威夫婦隻好坐船返回韶關。

戰區舉行了最隆重的送別宴會為他倆餞行。盡其所能地一道菜接著一道菜擺上飯桌。前線的將軍們和上校們圍著一張長桌而坐。海明威熟練地用筷子吃著自己喜愛的廣東菜。妻子不習慣用筷子,隻好悄悄地拿出隨身帶在兜裡的湯叉和銀匙來用。大家始料不及的是,宴會迅速變成一場友好的酒仗。海明威酒量不錯,他勇敢地面對14個中國軍官的挑戰。一個軍官站起來敬酒,海明威起身奉陪,然后兩人對飲干杯。不知經過多少巡的連續斗酒,14位將校軍官有一半醉倒在桌子下面,海明威從未喝過那麼多米酒,身子有點搖晃,卻是一副勝利者的氣派,仿佛他在中國前線打了一場勝仗。實際上他最愛喝的酒是威士忌。最起碼酒精能助他暫時忘記臭虫橫行的床板和蚊蠅飛舞的環境。

數日來海明威夫婦的華南前線第七戰區之行,給他們留下極深的印象:羊腸小道穿插於鄉村之間,滂沱大雨和泥濘的道路、村庄的衰敗和貧窮觸目驚心。深入廣袤中國鄉村內陸,對任何一個外國人來說都非易事。

一路上,海明威深有感觸,他對中共地下黨組織人員說,日本法西斯發動的這場不義之戰,是注定要失敗的,一定會淹沒在中國人民的汪洋大海之中的,因為中國人民進行的是正義的戰爭。

推薦閱讀


毛澤東何以缺席中共六大卻當選中央委員

盤點:毛澤東一生中愛讀的8部書

組圖:歷屆中共中央領導人在閱兵式上的珍貴照片

緬懷開國上將宋時輪:早年三次擊退日軍圍剿 曾主持軍事科學院工作28年

哪位開國上將曾是資深的“潛伏”者

陳雲當選恢復重建后的中央紀委第一書記經過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翼、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