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1938年世界學聯代表團訪華始末

李臘生

2015年10月12日08:2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黨史文匯》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得到了世界進步力量的廣泛同情與支持。以世界學聯為代表的國際學生組織和廣大青年學生,是其中一支深切同情和堅決支持中國抗戰的生力軍。世界學聯一直關注著中國的抗日戰爭,1938年夏專門組織國際學生代表團來中國考察,對中國抗戰產生了較為廣泛、深遠的積極影響。

世界學聯關注中國抗戰

世界學聯的全稱為世界學生保障和平自由文化聯合會,是世界各國學生團體的國際聯合組織,總部設在巴黎。參加世界學聯的多為歐美國家的學生團體。1936年6月初,中國學生救國聯合會在上海成立時即通過決議加入了世界學聯。

早在1935年一二•九運動爆發后,世界學聯多次致函清華、燕京、南開、復旦等大學,對中國青年學生的抗日救亡運動表示同情、贊揚和支持。如在1936年2月8日的信中寫道:“你們為國家獨立而斗爭,當然也可說是為了世界和平而奮斗的一支生力軍﹔你們每向前走一步,都加強了世界各地學生為和平和自由而奮斗的力量。所以,我們誓願無條件地援助你們。”在其后不久的另一封信中指出:世界各國的學生“沒有像你們那樣有遠大的目標和英勇的精神,我們欽佩你們。”世界學聯還將4月22日至29日定為“援助中國學生周”,號召各國青年學生在此期間採取一致行為,進行總罷課,向各國日本使館、領事館示威,援助中國的抗日救亡運動,並擬定了“擁護中國獨立”“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擁護中國學生的民族解放運動”等口號。1936年6月初,中國學生救國聯合會加入世界學聯后,世界學聯於7月15日又來信明確表示:“你們的斗爭即是我們的斗爭,你們的目的就是我們的目的。”“我們保証世界學聯對於中國學生的不斷的援助,直到中國學生達到目的為止。”

1936年8月31日至9月6日,第一次世界青年大會在日內瓦召開。它以“國際聯盟之友社世界協會”的名義,由世界學聯發起並主持召開,成為一個包括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階層、不同政治和宗教信仰的青年在一起討論青年自身問題和保衛和平的世界性大集會。中國學聯受到世界學聯的邀請后,派宣傳部長陸璀前往赴會。陸璀與陶行知、王海鏡等旅歐中國學生代表約20人組成中國代表團,參加了這次世界青年盛會。親自參與領導過一二•九運動的陸璀代表中國青年在大會上發言,介紹了中國青年學生為民族解放所做的努力,呼吁世界學聯對中國給予最大的支持,贏得陣陣熱烈掌聲。大會決定,1938年8月在紐約召開第二屆世界青年大會。許多有識之士認識到,這對於中國來說,將是一個“進行國際宣傳獲得更大國際援助之良好機會”。

1937年7月7日,日本以制造盧溝橋事變為起點,發動全面侵華戰爭。8月,有許多國家的青年工人、學生、婦女、基督教徒等代表參加的世界青年大會在巴黎召開。出席大會的中國代表陳柱天以中國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1936年5月31日成立)的名義,懇請世界學聯派代表團到中國作實地考察,收集有關日軍侵華暴行和中國抗戰的第一手材料,以便在第二屆世界青年大會上進行宣傳。世界學聯欣然接受邀請。

世界學聯代表團訪華

國際學生代表團以世界著名學生運動領袖、世界學聯秘書長、英國劍橋大學學生詹姆斯•柯樂滿(JamesKlugmann)為首,包括英國牛津大學學生白乃德•傅路德(BenardFloud)、美國女學生莫萊•雅德(MollyYard)、加拿大學生聶爾•雷克難(NeilMorrison)。原計劃同行的法國和墨西哥學生代表因故未能參加。他們代表全世界進步青年學生,於1938年夏在中國進行了為期兩個多月的訪問和實地考察,其主要任務,一是將世界各國青年對中國抗戰的同情和支持帶給中國青年,二是“調查中國英勇抗戰之實況及日本侵略之非人道的真面目”,並將“所得真相傳播於世界青年與學生之前”。

世界學聯代表團分兩路分別從歐洲和北美出發,並約定在香港會合后一起赴當時中國的抗戰中心武漢,然后再以武漢為出發點到中國各地考察。5月15日,從歐洲出發先期抵達香港的柯樂滿和傅路德利用等候美洲兩位代表的閑暇,臨時赴廣州考察。中國學聯派陳亦前前往迎接,並於次日同行至港。17日,柯樂滿和傅路德由香港飛抵武漢。22日,雅德和雷克難也抵達武漢。

當時,眾多黨派、民眾團體和國民政府許多部門的代表,紛紛以各種方式熱烈歡迎來自遠方的和平使者。5月25日下午,中共中央長江局和八路軍駐漢辦事處在漢口中山路江春飯店舉行茶話會,招待國際學生代表團,將武漢各界歡迎活動推向高潮。代表團的4位代表除赴前線考察的雷克難外,其余3人均出席了茶話會。來賓有邵力子、鄒韜奮、郭沫若、李公朴等社會名流,各黨派、各團體、各新聞單位代表,還有日本反戰作家鹿地亙夫婦、美國作家史沫特萊,以及日、美、英、法、蘇、比、荷等國代表,共計400余人。茶話會首先由周恩來致開幕詞,他說,這個茶話會有各界各方面代表參加,“象征了中華民族在全國的大團結。我們謹以這個歡聚團結的象征,來歡迎我們世界的朋友!”接著,中共長江局書記陳紹禹(王明)代表中共中央致歡迎詞。隨后,世界學聯代表、國際友人和中國各界各團體代表發言。會場自始至終氣氛庄嚴而熱烈,講演聲和掌聲此伏彼起。當會議臨近結束時,周恩來請李公朴指揮大家合唱《大刀進行曲》。這個茶話會既是對世界學聯代表團的歡迎會,又是中華民族團結抗戰的盛會。正如柯樂滿在講話中所說:“日本在各國常常宣傳,中國是一個懦弱的國家,是一個內部分裂、自相殘殺的國家。”這個招待會卻“活畫了一幅中國各黨各派各階層統一團結的鮮明的圖畫”。第二天,《新華日報》以“我國民族團結的圖畫”和“世界人士聯合的縮影”為標題,採用增版的形式進行報道。5月26日,蔣介石接見了代表團代表,並發表《告世界學生代表團書》。在武漢,世界學聯代表團不辭辛苦,參觀了半數以上的大、中、小學校和圖書館、醫院、難民營等。

5月28日,代表團經九江抵南昌。據《大公報》報道,他們在市內“參觀敵機轟炸區甚憤慨”,並親赴浙江金華、義烏、臨浦等地前線考察,發現“接近前線的城鎮被炸得很慘”,而“對我將士之英勇與游擊隊員歷次予敵重大打擊甚為欽佩”。6月6日,代表團由南昌返武漢,11日赴長沙。在長沙的3天,他們盡可能少參加招待會和歡迎會,而花更多時間參觀學校、民眾團體、傷兵醫院,了解民訓情況,與學生座談。此間,他們學會了唱中國救亡歌曲《義勇軍進行曲》和《犧牲已到最后關頭》。他們在長沙眾多歡迎標語中,特意挑選出“多謝你們的同情,但希望更多實際的行動!”用航空快件寄往美國。14日下午,代表團離湘返漢時在長沙火車站面對歡送的人群,誠懇地表示:“現在我們不願意多講話,請諸位看我們回國后的實際行動吧!”6月17日,代表團自武漢飛赴重慶,20日抵成都,24日又飛往西安考察。

毛澤東與世界學聯代表團合影

6月27日,代表團從西安出發,乘汽車赴陝甘寧邊區考察。在延安,他們參觀了中央黨校、陝北公學、中國抗日軍政大學,與八路軍將士和邊區青年進行廣泛接觸。7月1日,中共中央召開歡迎大會,毛澤東在歡迎詞中說:“中共中央以萬分誠意歡迎世界學聯派遣代表團來華考察,感謝世界學聯對中國的衷心援助。抗戰雖然要自力更生,但外援也有重大意義,我們需要國際援助,希望代表團把中國人民的這一願望帶給將要開幕的世界青年大會和全世界人民。”晚上,代表團參加了延安各界群眾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7周年大會。次日,毛澤東會見代表團,並與他們長談。他們共提出了5個問題,即陝甘寧邊區在中國的意義和作用、中共在全中國的作用、縮短持久戰時間的條件、抗戰勝利后中共的主要任務、當前中國和世界青年學生的主要任務。毛澤東都一一作答,最后表示:“我代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向你們致敬!希望你們回去之后,把中國偉大抗日戰爭的真相帶給世界學生與人民。我們與你們永遠團結起來,為中國的自由平等而戰,為世界的永久和平與永久幸福而戰!”交談中,毛澤東的和藹謙遜和遠見卓識,給代表團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之后,代表團經西安返漢,直到7月下旬才啟程前往美國,參加即將在紐約召開的第二屆世界青年大會。

世界學聯代表團訪華意義

世界學聯態度鮮明地同情和支持中國抗戰,並派出代表團到中國訪問、考察和聲援,對中國抗戰產生了廣泛、深遠的積極影響。

首先,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日本發動的全面侵華戰爭,使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嚴重危險。事實清楚地表明,在這生死存亡關頭,隻有全民族團結抗戰,才是中國生存和發展的唯一出路。盧溝橋事變發生后,1937年9月,盡管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已正式建立,但其能否鞏固和堅持下去,仍有待各黨、各派的繼續努力。還在國際學生代表團來華之前,就有人呼吁要“統一我們的組織,整齊我們的步伐”,以便在世人面前樹立全民族團結抗戰的良好形象。國際學聯代表團在華考察期間,各黨、各派、各民眾團體把團結看得高於一切。他們密切合作,隻談一致抗戰,不言內部分歧。歡迎會、茶話會、招待會和其他歡迎活動,往往都打破了黨派界限,或互邀代表,或共同籌辦,這本身就是切實有效的抗戰宣傳和動員,進一步加深了彼此間的了解和團結。中華民族團結抗戰,也使代表團感觸至深。柯樂滿在一次演講中指出:“我們到中國后,給我們印象最深的是中國各階層的人,不論男女老少,都懂得為什麼要抗戰。中國軍民的團結,以及人民覺悟為什麼抗戰正是中國一定能夠勝利的保証。”特別是代表團將中國抗戰的兩個戰場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不抱什麼偏見,同等進行考察,非常難能可貴。

其次,更加堅定了中國軍民抗戰必勝的信心。世界學聯代表團代表的到來,使中國軍民看到了“各國人民對我們援助的實際狀況,使全國同胞了解國際同情確乎在我們這一邊,因而更加提高我們的抗戰情緒,加強我們的抗戰力量”。5月17日晚,柯樂滿在接受《新華日報》記者採訪時,舉出了很多令人感動的各國青年學生援華運動的事實。他將各國援華的方式概括為3種:一是慈善性質的捐助,二是抵制日貨,三是督促本國政府並要求國聯採取有效步驟制止日本侵華。他還指出:“各國青年都認識中國這次抗戰是一個長期的艱苦的斗爭。中國雖失去了許多土地,但這只是一時的得失,最后的勝利一定是屬於中國的。”從5月中旬到7月下旬,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裡,代表團對中國抗戰作了比較全面的考察:從廣闊的后方到激戰的前線,從國民黨的正面戰場到共產黨的敵后戰場,從最高領袖到普通群眾,從政治軍事到文化教育,從日本帝國主義的殘暴行徑到中國軍民的英勇抵抗。他們每到一處,講得最多的話就是“我們支持你們!”“勝利屬於中國!”這無疑使中國軍民倍受鼓舞。因此,代表團來華考察實際上為中國抗戰作了一次廣泛的輿論宣傳和精神動員,更加堅定了中國軍民抗戰必勝的信心。

再次,有利於中國爭取更加廣泛的國際援助。中國抗戰必須盡力爭取最廣泛的國際援助,而要達到這一效果,首先必須讓世界充分了解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暴行和中國抗戰的正義性、艱苦性,並認識到中國抗戰既是為了維護自身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也是為了捍衛世界和平。而這些又有賴於不失時機地通過各種渠道、採取各種方式,進行廣泛的國際宣傳。然而,“自全面抗戰發動以來,政府及民間對國際宣傳雖也有過一些努力,但是做得實在太不夠了”,以至“各國民眾團體有意為我們幫忙的,苦於得不到詳細材料”,“甚至被敵方反宣傳所欺騙,以為中國已沒有力量抗戰了!”所以,一些有識之士一旦得知國際學聯代表團將來華考察的消息,便認為這是一次用事實在國際上廣泛宣傳中國抗戰的絕好機會,呼吁給予高度重視。代表團考察期間,中國各方面全力配合,協助收集了大量有關日軍在華慘無人道的暴行和中國軍民艱苦而頑強抵抗的實物、圖片、文字資料等。代表團將這些資料和自己的切身感受帶到美國和世界各地,引起巨大反響。他們在第二屆世界青年大會上發表了《告世界青年、學生團體及各報界書》,依據在中國收集到的大量事實材料,“備述來華后對我國抗戰之種種感想”,並且“准備分別在英、美、法、比、荷、加拿大各國大學及重要城市青年學生團體中公開講演中國問題。”這無疑會讓國際社會更多地了解侵華日軍暴行和中華民族的頑強抵抗,喚起更多的國家和人民對中國抗戰精神上的鼓勵和物質上的援助。后來的事實也証明了這一點。

世界學聯及其代表團對中國抗戰的關注、同情和支持,是世界青年愛好和平、反對戰爭的集中體現,它將永遠載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史冊!

(作者系江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推薦閱讀


毛澤東何以缺席中共六大卻當選中央委員

盤點:毛澤東一生中愛讀的8部書

組圖:歷屆中共中央領導人在閱兵式上的珍貴照片

緬懷開國上將宋時輪:早年三次擊退日軍圍剿 曾主持軍事科學院工作28年

哪位開國上將曾是資深的“潛伏”者

陳雲當選恢復重建后的中央紀委第一書記經過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翼、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