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義明
提出好干部標准和培養途徑:“有計劃地培養”大批好干部,“是我們的戰斗任務”
在1938年中共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政治報告中,毛澤東闡述了如何培養好干部。
圖為毛澤東(前排左二)與參加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的部分領導人合影
1936年底的西安事變,是局勢轉變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樞紐。在此前,國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還只是一種可能﹔而在此后,國共高層談判開始,歷史潮流不可逆轉地向團結抗日階段過渡。而1937年盧溝橋事變,則直接促成了國共第二次合作的最終形成。局勢轉變的最終完成,為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壯大提供了新的環境和契機,同時也提出了新的客觀要求。
抗日戰爭的偉大事業,需要造就大規模的干部隊伍。這就要求我們黨要有一個明確而正確的干部政策,要解決好什麼是好干部、怎樣大規模造就好干部這兩大問題。
關於什麼是好干部,早在1936年10月,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就提出了4條標准:第一執行黨的路線,第二能與群眾聯系,第三有獨立工作能力,第四遵守黨的紀律。
1937年5月8日,他在為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所做的結論中,又集中闡述了什麼是好干部的問題。他說:“指導偉大的革命,要有偉大的黨,要有許多最好的干部。”那什麼是好干部呢?從反面說,“狹隘”,“委瑣不識大體、沒有遠見、沒有能力”,是不行的。從正面說,毛澤東強調,好干部要“懂得馬克思列寧主義,有政治遠見,有工作能力,富於犧牲精神,能獨立解決問題,在困難中不動搖,忠心耿耿地為民族、為階級、為黨而工作”。“黨依靠著這些人而聯系黨員和群眾,依靠著這些人對於群眾的堅強領導而達到打倒敵人之目的。這些人不要自私自利,不要個人英雄主義和風頭主義,不要懶惰和消極性,不要自高自大的宗派主義,他們是大公無私的民族的階級的英雄。這就是共產黨員、黨的干部、黨的領袖應該有的性格和作風。”
這裡毛澤東所論述的好干部應有的“性格和作風”,包括政治立場(政治遠見、忠誠為黨)、工作能力、聯系群眾、工作紀律和作風(不要個人主義、宗派主義和消極懶惰)等,實際上與此前提到的4條標准,在內涵上是根本一致的。
好干部的標准有了,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培養好干部。在1938年10月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的政治報告中,毛澤東系統闡述了這一問題。毛澤東指出:“中國共產黨是在一個幾萬萬人的大民族中領導偉大革命斗爭的黨,沒有多數才德兼備的領導干部,是不能完成其歷史任務的。”“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因此,有計劃地培養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們的戰斗任務。”
如何培養呢?首先必須善於識別干部。毛澤東提出:“不但要看干部的一時一事,而且要看干部的全部歷史和全部工作,這是識別干部的主要方法。”其次必須善於使用干部。毛澤東強調,要任人唯賢,不能任人唯親。再次,必須善於愛護干部。毛澤東提出了愛護干部的5種方法:第一,指導他們。這就是讓他們放手工作,使他們敢於負責。同時,又適時地給以指示,使他們能在黨的政治路線下發揮其創造性。第二,提高他們。這就是給以學習的機會,教育他們,使他們在理論上、在工作能力上得到提高。第三,檢查他們的工作,幫助他們總結經驗,發揚成績,糾正錯誤。有委托而無檢查,及至犯了嚴重的錯誤,方才加以注意,不是愛護干部的辦法。第四,對於犯錯誤的干部,一般地應採取說服的方法,幫助他們改正錯誤。隻有對犯了嚴重錯誤而又不接受指導的人們,才應當採取斗爭的方法。在這裡,耐心是必要的,輕易地給人們戴上“機會主義”的大帽子,輕易地採用“開展斗爭”的方法,是不對的。第五,照顧他們的困難。
毛澤東提出的好干部標准和培養好干部的途徑,是對歷史上我們黨干部工作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既強調標准和質量,又打破關門主義,主張大發展﹔既強調教育和提高,又強調尊重和愛護,克服了“左”傾教條主義無情打擊的錯誤。
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不僅在政治路線上基本克服了以王明為代表的右傾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而且在干部政策上,事實上確立了一條正確的路線,這就是毛澤東所闡明的什麼是好干部以及如何培養好干部的思想。這標志著我們黨的干部政策開始不斷走上正軌,為開展偉大的抗日戰爭奠定了重要的組織基礎。沒有這種正確干部政策的形成,不糾正干部使用、培養中的各種“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和關門主義錯誤,我們就不能大規模造就干部隊伍,抗日戰爭的偉大事業就不可能順利向前推進。
頻道精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