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義明
1938年,毛澤東在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講演
軍大學及抗大的教員為政之要在得人。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領導人民取得中國革命勝利,不光在於有切合實際的路線政策,還在於有正確的干部政策。正確的干部政策能夠起到凝聚人、培養人的作用,使得人盡其用,各得其所,大家擰成一股繩,為了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而共同努力奮斗。
紅軍長征到達陝北時,軍力已經大大削弱。但面臨抗日救國的新形勢,毛澤東在陝北提出了一系列正確的干部思想,使得我黨的干部政策逐步走上正軌,紅軍逐步發展壯大,為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和抗日戰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重用骨干:長征留下來的干部“是中國革命的精華”,“要以一當百、當千”
1935年10月,紅一方面軍結束長征,到達陝北。1936年10月,紅二、紅四方面軍完成長征,並與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長征是舉世矚目的偉大壯舉,在長征中,紅軍粉碎了數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戰勝了無數艱難險阻。雖然失去了南方根據地,損失了很大一部分力量,但是鍛煉和保存了黨和紅軍的骨干。
1935年9月,紅一方面軍翻越岷山進入甘肅哈達鋪后,毛澤東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說:現在的干部是精華,應該注意保護。他指出:我們應該承認,過去對干部的優待不夠。他強調,為了鞏固部隊,需要了解干部。
11月到達陝北后,毛澤東又向隨行部隊發表講話說:從江西瑞金算起,我們走了一年多時間。我們每人開動兩隻腳,走了兩萬五千裡。這是從來未有過的真正的長征。我們紅軍的人數比以前是少了一些,但是留下來的是中國革命的精華,都是經過嚴峻鍛煉與考驗的。留下來的同志不僅要以一當十,而且要以一當百、當千。
從這兩次講話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毛澤東對於長征后保存下來的干部非常重視,寄予厚望,希望這部分革命力量能夠成為種子,在陝北生根發芽﹔相信這些星星之火,很快能燃起燎原大火,推動中國革命向前發展。
正在此時,毛澤東聽說,從鄂豫皖蘇區長征到達陝北的紅二十五軍中,還有300多名在鄂豫皖蘇區肅反時被定為“反革命嫌疑犯”的同志沒有做結論。他當即指示說:他們長征都走過來了,這是最好的歷史証明,應該統統釋放﹔黨員、團員要一律恢復組織生活,干部要分配工作。並責成紅十五軍團軍團長徐海東親自抓這項工作的落實。
不僅如此,毛澤東還提出,對於經過長征的積極分子,應該廣泛地吸收入黨。他指出:“凡屬同意黨的綱領政策而工作中表現積極的分子,不念其社會關系如何,均應廣泛地吸收入黨,尤其是陝甘支隊及二十五軍經過長征斗爭的指戰員,應更寬廣地吸收入黨。”“凡屬經過長征的分子,一律免除候補期。”
對肅反擴大化的糾正和廣泛吸收入黨,體現了毛澤東對長征留存干部在政治上的關心。政治上的關心固然是一個重要方面,如何正確地使用、發揮他們的骨干作用,則更為關鍵,成為毛澤東思考的另一重大問題。
1936年1月4日,毛澤東在和周恩來聯名給紅一方面軍司令員彭德懷並告紅一軍團參謀長左權、政治委員聶榮臻的電報中明確指出:“陝甘支隊和二十五軍經過遠征的戰士,原則上每人都要使之成為干部,不應該使之當作一個兵去消耗掉。這是很重要的一點。”2月10日,毛澤東在另一封電報中還指出:“大批准備將來使用的干部,消滅降級使用現象,不要把骨干的干部通通使用於現職。”也就是說,好鋼要用在刀刃上。對於長征留存干部要提拔重用,以老帶新,發揮他們的骨干和火種作用,不斷擴大隊伍。對於他們,不能一般性地使用,更不能降級使用。
對於在部隊中提拔老干部、老戰士這一問題,毛澤東在1936年初反復強調,多次闡述。2月13日,他在和彭德懷聯名給紅一軍團軍團長林彪、政委聶榮臻的電報中指出:“干部問題是一個有決定作用的問題,我們向你們屢次提出這個問題,不是單從發展一軍團的觀點出發,而是從發展北方以至全國的革命武裝力量出發,要求你們在原則上與實際上更大與更具體地注意。”他強調要切實清查降級使用人員問題,把干部們提升起來﹔要提拔老戰士,開辦教導營。
頻道精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