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胡耀邦與李昭:“摯愛之情不改”【4】

周如冰 羅業永

2015年12月16日11:0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言傳身教

胡耀邦一生清廉正直,光明磊落,李昭同樣嚴於律己,他們二人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家人。正是這榜樣的力量孕育出了讓世人敬仰的良好家風。

胡耀邦崇尚勤儉節約,喜歡吃米飯,每頓飯就是一小碗米飯,兩小碟菜,其中一小碟炒菜中有那麼兩三片肉,余下的主要是辣椒和豆豉之類。胡耀邦穿衣也很簡朴。在家時,夏天穿個圓領汗衫,冬天穿一件舊灰色毛衣,5粒紐扣還不一樣,因為有的扣子是后來配的。

李昭不尚浮華,拒絕一切不屬於她的虛榮。有一次在上海參觀紡織科技展覽,有的記者為了讓她說話,發表意見,一直捧著錄音機跟著她。攝影記者為了更多拍到她的照片,把她圍得寸步難行。后來,她無論去哪兒都拉著毛紡專家戴秀生作“擋箭牌”。1983 年,《人民日報》著名記者金鳳要採訪李昭,李昭說,我一個老太太,平平常常,採訪什麼?有什麼好寫的?她把毛紡專家戴秀生介紹給金鳳,請金鳳多寫大知識分子、大專家。后來,發表在《人民日報》上的報告文學《一個女工程師的道路》就是採訪戴秀生后寫成的。李昭這樣做,是她的性格和人品使然,也是胡耀邦思想言行對她無形的影響。

胡耀邦當了黨中央主席以后,特別注意家人、親屬在外面的影響。1982年,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前夜,他緊急召集了家庭會議。他把在家的人都叫到小客廳,鄭重地對大家說:“中央可能要我擔任非常重要的職務。我想先向你們打個招呼。今后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千萬不要以為天恩祖德,千萬不要忘乎所以。如果你們中有任何人出了問題,隻能是自己負責。我是不會講情面的。”除此之外,他還讓秘書給瀏陽老家挂電話:不准敲鑼打鼓慶祝他當了黨中央的領導人﹔不准挂他的像﹔不准修繕他家的老房子﹔不准他的親屬來北京找他辦事……

其實,“不准搞特殊化”是胡耀邦的家規,這在他當總書記以前就開始執行了。除了李昭自覺自律,不搭乘胡耀邦的便車外,4個子女同樣也沒搭過他的便車。據為其開車的師傅回憶,有一年春暖花開時,滿妹想跟車出去玩,被胡耀邦狠狠地批評了。一位長期在胡耀邦身邊工作的同志說,胡耀邦、李昭對子女和親屬的要求,嚴格得近於苛刻。李昭的小兒子胡德華關心妹妹的學習,希望父母在妹妹考大學時找找人,胡耀邦不僅沒找人,還上了綱,批評他說,為這種事找人的思想是腐朽的世界觀,不要說共產主義,連進化論都不知。胡耀邦有句名言,在他那裡要特殊化,走后門,沒有!要馬列,有!

除此之外,他們二人也非常注重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由於革命的需要,胡耀邦和李昭把在延安出生的二兒子(劉湖)托付給劉世昌。當時,就對劉世昌說:我們感激你在我們困難的時候來領娃,我們說話算數,娃,你養大了,就是你家的娃。解放后,劉世昌考慮到孩子的教育問題,決定讓劉湖回到親生父母身邊,去北京上更好的學校。因此,他把孩子的身世說明了,孩子也同意回親生父母身邊讀書。劉湖回來后,胡耀邦和李昭不止一次教育他,要他不要忘記陝北父母的養育之恩。

“文化大革命”發生后,胡耀邦和李昭受到沖擊被打倒,但他們多次對孩子們說:你們受到家庭的牽連,父母連累了你們,但你們的父母是清白無辜的,沒有干過任何使黨和國家丟人的事情,你們的父母問心無愧。不管外面發生什麼事情,都不要干出格的事,不要做對不起人民對不起黨的事情。他們告誡孩子們,無論是你對你們的父母還是對別人,無論是對待名利,還是對待功過,都要實事求是,歷史是最公正的法官。

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因病在北京逝世。48年的革命伴侶,半個世紀的風雨人生,李昭與胡耀邦的這份真摯之情早已融入到了她的生活之中,他形猶在目,音猶在耳,話猶在心。深夜,在北京會計司胡同的一盞台燈下,李昭和淚寫下了對胡耀邦的深深思念:“獨秀紅梅隨冬去,落絮細雨淚無聲。人生自古誰無死,忠魂丹心慰后人。”

頻道精選


盤點:新中國歷史上4位少數民族開國上將(組圖)

朱德與毛澤東、周恩來珍貴合影(組圖)

胡耀邦是怎樣進入鄧小平視野的

開國上將楊得志的數度“意外”任職

解密:1947年董必武怎樣把黨的活動經費轉移到延安?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