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毛澤東與新中國醫療衛生工作【3】

劉雪鬆

2016年05月09日07:4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毛澤東領導建立了不同於西方模式的公共衛生體系

  毛澤東的公共衛生思想發軔於革命戰爭時期。當時,因根據地衛生基礎條件差,又加上敵人“圍剿”,以致缺醫少藥,疫病流行,生存和發展都十分困難,毛澤東產生了開展群眾性衛生防疫運動的思想。1932年在閩贛蘇區,面對當時嚴重疫情,毛澤東對時任紅軍軍醫處處長的賀誠說:“紅軍的衛生工作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這個問題解決得好,對保持紅軍的戰斗力,發展革命斗爭的勝利極其重要。……現在許多人生瘡害病,苦於沒有辦法來防治。衛生工作人員要向全體紅軍干部戰士宣傳衛生防病知識。發動群眾改變生活環境,減少疾病滋生和傳播。”1944年3月22日,毛澤東在中央宣傳工作會議上講話時指出:“群眾沒有旁的方法戰勝疾病、死亡的威脅,隻有相信神仙。……現在應該把醫藥衛生的知識和工作大大推廣一下,想辦法在每一個分區訓練一些醫藥人才。……要老百姓不敬神,就要有科學的發展和普及。科學不發展、不普及,敬神在他們是完全需要的。如果多有幾個阿洛夫這樣的人物,當然就沒有人再敬送子觀音了。有了科學知識,迷信自然就可以打破,沒有這一著,他還是要迷信的。”1944年11月1日,毛澤東又在邊區文教大會上說:“邊區文教會議的任務,無論教育、藝術、衛生、報紙哪一項,就都是告訴邊區一百五十萬人民自己起來和自己封建、迷信、文盲、不衛生等舊習慣做斗爭。”

  毛澤東強調全民參與,主張預防為主。新中國成立后,他提出了醫療衛生事業要“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衛生工作與群眾運動相結合”的指導方針,這也確定了新中國成立后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發展方向。他為第二屆全國衛生會議題詞:“動員起來,講究衛生,減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敵人的細菌戰爭。”他號召全國人民開展“以移風易俗、改造世界的偉大氣概大搞衛生運動”,重點在於預防疾病,包括預防免疫注射,整治環境衛生,消滅傳播疾病的昆虫等,大力開展“除四害”運動。毛澤東還針對學生的健康問題做出批示,對高級干部的保健工作提出批評,提出“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主張對於沒有嚴重疾病的人,提倡經常到戶外活動,鍛煉身體,增進健康,預防疾病。

  毛澤東指示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當時,在中央、各省市自治區、縣區、公社以及小隊層次,都設有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負責運動的開展,農村小隊的委員會通常由赤腳醫生來負責。在運動期間,各種資訊傳播手段(如報紙、收音機、小冊子、壁報、漫畫、戲劇、街道宣傳、展覽等)都用來鼓動人們參與到簡單的公共衛生行動中,如清掃街道、滅殺釘螺等。在政權治理層面,面對100多年來外侵內亂造成的鴉片等毒品為患和偽劣藥品大量充斥市場的局面,頒布《關於嚴禁鴉片煙毒的通令》,並授權衛生行政部門負責藥品監督管理工作,不到三年時間,便解決了舊中國長期解決不了並令世界各國政府難以解決的嚴重社會問題,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擁護和世界輿論的普遍贊揚。

  毛澤東強調採用適宜的醫療技術。在“六二六”指示(1965年6月26日,毛澤東提出要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中,毛澤東指出,醫學工作“脫離群眾……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放在研究高、深、難的疾病上,所謂尖端。對於一些常見病、多發病、普遍存在的病,怎樣預防?怎樣改進治療?不管或放的力量很小。尖端問題不是不要,只是應該放少量的人力、物力,大量的人力、物力應該放在群眾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上去”,嚴肅批評了當時醫療衛生界存在的忽視普通群眾的需求而專注於那些在學術上有價值的、但是面向少數人群的高精尖技術的做法。因為這種做法不僅會導致人群之間的不公平,而且會不斷推高醫療費用。毛澤東認為,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完全可以,也有必要,通過合適的機制設計走適宜技術和適宜藥品的發展道路。

  毛澤東倡導的是一種不同於西方醫學“以治療為本”的思路,即通過全民預防、群防群控、大規模的健康教育、愛國衛生運動,把群眾運動和醫療衛生服務結合起來。這種思路的核心在於,用社會組織的手段,來替代專業性的高成本、高技術投入,實踐証明是有效的。基於這種思想,大量赤腳醫生遍布城鄉,他們不僅是醫療服務的提供者,更是農村社會的組織者,把農民組織起來進行健康教育、自我保健、衛生運動、心理疏導。這種機制既彌補了專業力量的不足,也創造了改善健康狀況的新模式。毛澤東讓衛生工作和群眾運動相結合的做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其中最突出的是中國在防治血吸虫病上取得的成就。毛澤東推動各地通過廣泛發動群眾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的方式,建立了有效的、不同於西方模式的公共衛生體系。

頻道精選


毛澤東曾贊揚哪位元帥“救了黨救了紅軍”(組圖)

專訪開國上將楊得志之子楊建華少將:講好長征故事

專訪著名紅軍將領羅炳輝之子羅新安:為大多數人的幸福而奮斗

專訪韓偉將軍獨子韓京京:“我是紅34師的兒子”

重溫三段穿透歷史指向未來的青年觀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文全、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