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翦伯贊與陶行知生死與共戰友情

羅永常 余立斌

2016年05月17日08:2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湘潮》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翦伯贊(左)與陶行知

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教育家翦伯贊與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民主主義戰士陶行知,在國民黨白色恐怖的血雨腥風中,互相關心,生死與共,其革命友誼滲透到相互的血液之中,今天看來,依然感人肺腑。

4次見面奠友誼基石

1929年冬天,在南京曉庄師范,翦伯贊第一次見到了陶行知。

見面之前,翦伯贊認為陶行知只是美國杜威博士門下的一個中國學生,和其他穿西服、說洋話的洋學生別無二致﹔他所創辦的曉庄師范也隻不過是一個變相的教會學校,和其他教會學校也不會有什麼不同。但當他見到陶行知后,便很快改變了這種看法。陶行知說話並不夾雜洋文,也不穿洋服,而是穿一身土布學生服。而曉庄師范沒有禮拜堂,學生中也沒有花花公子、摩登小姐,都是一些農民子弟。

翦伯贊第二次見到陶行知是在1938年秋天。那天翦伯贊和呂振羽在長沙小西門附近與陶行知不期而遇,陶行知仍然穿著一身藏青色的學生服。他倆特意邀陶到中蘇文化協會湖南分會去看一看,陶著急地說:“對不起,來不及了,今天我已買了車票,我得馬上趕到車站去!”

翦伯贊問他:“為什麼不留在武漢參加保衛大武漢的工作?”陶行知說了一句笑話:“有了陶德曼,就用不著我陶行知了!”接著又說了一件事,說是有人要留他在武漢做三青團的總干事。他便建議,三青團最好不要排除任何黨派的青年,它應該是中國各黨各派和無黨無派青年的一個綜合組織。結果,他的建議被拒絕了。他說:“現在成千成萬的孩子流亡到重慶沒人有管,我要趕到重慶去搶救這些孩子們!”

當天深夜,陶行知便匆匆登上了去重慶的火車。

翦伯贊第三次見到陶行知是在1940年冬天的重慶。那時,翦伯贊正在給馮玉祥講中國通史,陶行知來拜訪馮玉祥,兩人便不期而遇。他告訴翦伯贊:“我在重慶的古聖寺創辦了一所育才學校,搶救了200多個天才孩子,現住在古聖寺廟裡。你來重慶來得正好,這些孩子等著你去講課呢!”

翦伯贊欣然應允:“好,明天我就到你的育才學校去看看。”

次日上午,翦伯贊興致勃勃地來到了古聖寺。整個古聖寺在林蔭遮蔽之中,盛暑不熱。在寺南不遠處,有3間草房,是新蓋的國書館。在古寺通向草房圖書館的路兩旁,是師生們自己開墾的菜園。附近還有兩口池塘,荷花盛開,清香襲人。育才學校專門招收那些在抗日戰爭中流離失所的難童,以“培養人才的幼苗”為教育目的。根據學生的特長和愛好,學校開設了社會、自然、文學、美術、音樂、戲劇、舞蹈等7個科目,並聘請賀綠汀、艾青、戴愛蓮等名師任教。

這次實地考察,育才學校給了翦伯贊耳目一新的感覺。他對陶行知創新辦學的經驗贊不絕口,並自願前往該校擔任歷史教員,講授中國通史。

翦伯贊對育才學校有很深的感情。在他住校期間,學生們每有文娛演出或課堂討論,他都積極參與,有時陶行知陪同他一起參加。一次學生在排演歌劇《朱大嫂送雞蛋》時,翦伯贊情不自禁地隨著學生們歌聲和掌聲的節奏,也唱起了“母雞下蛋哪,咯噠咯噠叫呀”。他身邊的陶行知聽了,大為驚奇,高興地問:“剪先生,您是什麼時候學會的?”翦伯贊笑答:“跟著同學們哼哼會的唄!”

隨著相處日久,兩人友誼日深。對於他們的友誼,在陶行知去世不久后,翦伯贊在《我和行知先生》一文中,作了這樣的記述:

他(陶行知)對於青年,對於朋友的誠懇和幫助,卻是世所稀有……他對我而說,在抗戰的幾年中,他關心我的生活,關心我的健康,關心我的著作,真是無微不至。我有幾次貧血病與心臟病發作,都是因為他的幫助才好轉的……甚至他對我吸煙的嗜好都沒有忘記。他自己不吸煙,但外國友人送給他的香煙,他一定接受,哪怕是一支兩支都替我留著,托人帶給我。而且他每次贈煙,都給我附詩一首。

漸漸地,翦伯贊和陶行知成為了患難中的戰友。

1943年冬,翦伯贊聽說陶行知的育才中學辦學經費非常困難,糟糕到幾乎要關門的地步。翦便直奔古聖寺,想安慰一下困厄中的老朋友。可是見面時,翦發現陶手裡拿著一本書,神情顯得輕鬆愉快。翦覺得奇怪,便問:“聽說你的處境非常糟糕,為什麼還這樣悠然自得啊?”陶行知連忙把書反扣到茶幾上,笑道:“我在中國的歷史上發現了一個偉人,你猜猜他是誰?”翦伯贊想了想,便說:“你所認定的偉人,當然不是秦皇漢武!我想准是一位民族英雄吧!”陶卻搖搖頭:“你猜錯了,他不是一位英雄,而是一個乞丐。”說罷,便起身把反扣在茶幾上的那本書拿過來,遞給翦。翦伯贊接過一看,這是一本《武訓畫集》。陶行知便打趣說:“如果我不發現武訓,育才學校可能要關門,現在有了武訓同志的領導,育才不會關門了。”陶行知這種在困難面前的樂觀精神,深深感染了翦伯贊。后來的實踐証明,育才學校在與各種困難的搏擊中,不僅沒有關門,而且越辦越紅火。

頻道精選


“敵進我進”:毛澤東盤活中國抗戰大棋局

周恩來“勸蔣”“逼蔣”抗日的八封信

陳雲為何主張對犯錯同志“少戴大帽子”

李達怎被贊為129師司令部的“好學生”

抗戰中華國鋒如何“巧改敵人標語”

長征路上周恩來從張國燾槍口智救廖承志

徐向前怎樣教育改造國民黨被俘將領

宋慶齡的“延安密使”:“紅色牧師”董健吾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文全、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