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光
范筑先(1881-1938),原名金標,生於山東省館陶縣(今屬河北省)南彥寺村一個貧苦農家。9歲時進本村群眾集資的義學學習,13歲因父病故而輟學,同年離家從軍。辛亥革命后,歷任中央陸軍第四師連長、營長、團長、旅長等職。后因厭惡軍閥混戰,回鄉隱居,並取字“竹仙”,以示自己像青竹一般氣節高亮。1926年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毅然復出,投馮玉祥部。並改名“筑先”,意為“筑路先鋒”,以示革命決心。
范筑先曾擔任過馮玉祥第一路軍參謀長等職,“九·一八”事變后回山東,先后在國民黨山東省主席兼第三集團軍總司令韓復渠屬下任第三路軍少將參議、山東省沂水縣縣長、第三路軍軍法處處長、臨沂縣縣長。他為政清廉,為人仗義,生活儉朴,關心民眾,深得百姓的愛戴和尊敬。在他1936年7月調離臨沂時,臨沂城老百姓夾道相送。沿街擺了許多桌子,桌上鋪紅紙,置明鏡一面,清水一盆,喻他官明如鏡,清廉似水。他每走幾步,即對相送人群拱手致謝。許多人淚流滿面或啜泣成聲。直至中午,他才走出長街……
1936年11月,范筑先升任山東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保安司令兼聊城縣縣長,下轄聊城、茌平、博平、堂邑、冠縣、朝城、觀城、濮縣、范縣、壽張、陽谷、莘縣等12個縣。他本想按照自己在臨沂的做法再造福一方,不料上任不到8個月,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不久,平津失陷,戰事轉到津浦線以山東為主。接著,德州陷落,日軍兵臨黃河北岸。
1937年10月,韓復榘為保存實力,令屬下第三集團軍及各地軍政要員南撤。范筑先隻好依依不舍地率領專署機關人員離開聊城,撤至黃河北岸的齊河縣官庄渡口一帶觀望。
一、違命抗日
早在1937年5月,彭雪楓就受周恩來委派,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經北平、濟南至聊城,恢復了在六區專署任職的趙伊坪黨的關系,介紹張維翰(張墨林)入黨,並向他們傳達了周恩來“要爭取范筑先接受黨的抗日主張”指示。當張維翰向范筑先匯報了彭雪楓來聊城的情況和黨的合作抗日的主張后,范連連贊許說:“共產黨的一套主張很好,不用紅軍戰法是不能打敗日本(的),沒有共產黨的領導,中國不能得到拯救”,表達了對黨的政策的理解和對共產黨的崇敬心情。
根據彭雪楓指示,張維翰等在1937年8月邀請范筑先和原西北軍的幾個高級將領在津浦賓館座談抗戰形勢。會上,范筑先表示了要依靠共產黨同日寇血戰到底的決心。在他的要求下,山東省委派了姚第鴻到聊城,范筑先立即委任他為秘書,表示同我黨合作的真誠願望。接著,范筑先又通過已調山東省委工作的趙伊坪,聘請共產黨員到第六專區協同抗戰。山東省委遂通過第三路軍政訓處長余心清,從第三路軍政治人員訓練班平津流亡學生中挑選以共產黨員和民先隊員為骨干的政訓服務員240名,分3批到聊城工作。同時,中共魯西北特委也向當地黨員傳達了中共中央決定:要求共產黨員拿起刀槍,深入農村,開展敵后游擊戰爭。特委還與平津流亡學生組成的政訓處駐堂邑縣辦事處密切合作,以15支破槍創建了堂邑游擊隊,隨時准備同日寇拼搏。
范筑先奉韓復榘命令被迫南撤之前,張維翰曾根據中共魯西北特委的指示,向他提出決不南撤的建議,並表示願同42名政工人員留守聊城,致使范筑先深為感動。南撤之后,范筑先又得知堂邑游擊隊聯合政訓處深入敵后,在聊城豎起中華民國國旗,以28支破槍打擊敵偽氣焰,被人譽為“二十八宿守聊城”,更是感慨萬千。他深知南退無出路,再加上自己完全贊同共產黨堅持敵后游擊戰爭的主張及政策,遂決定返回聊城。他對屬下說:“大敵當前,我們守土有責,不抵抗就撤走,何顏以對全國父老?”隨后,斷然拒絕韓復渠的南退命令,從渡口又毅然回師聊城和共產黨合作。
當年11月初,日軍侵入魯西北,臨清、高唐等城鎮相繼失守,形勢驟然危急。韓復榘復命范筑先迅速撤退到黃河以南。范筑先則認為,國民黨軍隊紛紛南撤,更不能指望他們抗戰了。於是,他在聊城主持部下開會,再次拒絕了韓復榘的命令,並組建山東抗日游擊第6支隊,還於11月19日發出了“誓死不渡黃河南”的通電,向全國抗戰軍民表示:“裂眦北視,決不南渡。誓率我游擊健兒及武裝民眾,以與倭奴相周旋。成敗利鈍,在所不計,鞠躬盡瘁,亦所不惜……”通電發表后,被全國各報競相轉載,引起極大轟動,魯西北民眾的抗日熱情也隨之更高了。
頻道精選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