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點亮驚濤駭浪中的燈塔——1927年領導秋收起義井岡建軍的毛澤東【6】

2017年07月19日16:35    來源:湖南日報

原標題:點亮驚濤駭浪中的燈塔

六、奠定務實創新的革命精神

秋收起義井岡建軍的偉大創舉,為黨和人民軍隊奠定了一條正確的思想路線,核心是偉大的務實創新精神。這一實事求是的思想精神,不僅是中國革命戰爭轉敗為勝的指導方針,也是中國人民建設新中國的基本遵循。

幾十年過后,毛澤東“憶往昔”最多的,還是秋收起義和進軍井岡山,這是他心中難以忘懷的情結。

毛澤東和參加秋收起義的同志在延安合影時,特意在照片上留下了“毛體墨寶”:“1927年秋收暴動成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至今尚存之人約數十人,此為一部分。”

這個情結,讓毛澤東在一生的關鍵時刻、困難處、轉折點,每每意往神追——“重上井岡山”。

1959年,闊別故鄉32年后重回韶山,他談到秋收起義、建軍、井岡山。

1965年,闊別井岡山38年后重上井岡山,到茶陵,他回顧秋收起義部隊攻打茶陵的歷史。

接見外賓,他多次談到秋收起義故事。

之所以后來毛澤東參加羅榮桓元帥、陳毅元帥的追悼會,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秋收起義和井岡山這一情結。

1965年5月,毛澤東重上井岡山途中回憶說:“當年11月,我們利用軍閥混戰的有利時機,攻打茶陵縣城,紅軍官兵斗志昂揚,作戰勇敢,不到一小時就攻下縣城,建立了井岡山地區第一個工農兵政府。”“所以現在人們說: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中國革命的搖籃。”

1971年南巡到長沙,毛澤東又反復講秋收起義和井岡山。在批評林彪集團的宗派主義問題時,毛澤東強調指出:我是一方面軍的,可是我身邊沒有一方面軍的人﹔我是湖南的,我身邊沒有湖南人。他重申了建黨建軍正確的思想和原則。

“久有凌雲志,重上井岡山”“世上無難事,隻要肯登攀”:是一種毛澤東式的哲理、名言,昭示了一種革命精神、英雄氣概。

秋收起義和進軍井岡山,留下了一種劃時代的精神力量,激勵著億萬中國人民。毛澤東曾強調:“二十二年的人民解放軍的歷史証明,隻要堅持了正確的政治路線和軍事路線,保持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完全和人民群眾打成一片,任何強大的敵人都是能夠打倒的,任何嚴重的困難都是能夠克服的。”

秋收起義與井岡山精神,包括深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國革命必然勝利的堅定信念,反對“本本主義”、深入實際調查、求真務實的思想路線,民主建政、民主建軍的民主精神,廉潔奉公、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開拓進取、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科學態度,無私奉獻、不怕犧牲、一往無前、勇於捐軀的徹底革命精神。這是秋收起義和井岡山斗爭歷史留給后人的寶貴遺產,值得永遠繼承發揚。

這種務實創新的革命精神,以實事求是為主線。實事求是就是尊重客觀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按客觀規律辦事。這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活的靈魂,也是秋收起義精神的主旋律。

2016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把這種革命精神進一步概括為“堅定執著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斗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的新內涵,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井岡山斗爭歷史經驗的重視和對蘇區紅軍精神的弘揚,充分說明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仍然具有極其重大的現實價值和精神力量,值得我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途中認真汲取和發揚光大。

艱苦卓絕的秋收起義與井岡山斗爭,播撒了中國革命的燎原火種,煉就了黨和人民軍隊特有的品質和氣質,形成了寶貴的革命精神和優良作風,成為人民軍隊艱難奮戰而不潰散、壓倒一切敵人、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堅實基礎。這種革命精神和優良作風,為黨和軍隊的長盛不衰奠定了政治優勢和作風保障,也是今天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全面從嚴治黨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這也是我們今天緬懷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為黨和人民作出的偉大貢獻,紀念和研究秋收起義井岡建軍那一段艱苦卓絕歷史的價值之所在。

(夏遠生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黨史研究室巡視員、研究員)

上一頁
(責編:楊麗娜、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