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19日16:35 來源:湖南日報
《秋收起義》布面油畫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藏。
1927年,是年輕的中國共產黨生死攸關的轉折之年,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艱難開拓之初。對於共產黨人來說,真可謂“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轟轟烈烈的大革命,由勝利在望,到一敗涂地,只是瞬間之變,倒在血泊中的共產黨人何止萬千。
毛澤東筆調生動、意志堅定地寫道:“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並沒有被嚇倒,被征服,被殺絕。他們從地下爬起來,揩干淨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們又繼續戰斗了。他們高舉起革命的大旗,舉行了武裝的抵抗,在中國的廣大區域內,組織了人民的政府,實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創造了人民的軍隊——中國紅軍,保存了和發展了中國人民的革命力量。”
浴火重生,浴血奮斗。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叱咤風雲、舍生忘死,在秋收起義、井岡建軍、開辟生路、星火燎原的偉大斗爭中,求實創新,可歌可泣,譜寫了壯烈而壯麗的篇章。
一、提出偉大的“上山”思想
毛澤東1938年5月4日在延安抗大演講,談到秋收起義進軍井岡山時說:“為什麼我們上井岡山呢?因為下面住不得,所以才上山去,有什麼法子不上井岡山,打游擊戰。就舉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旗,可是這旗幟不准我們在城內插,我們就隻好到山頂上去插,永不放下。以前插在井岡山,插在雪山、昆侖山,現在插在清涼山。”
1927年5月21日,國民黨反動軍閥何鍵指使許克祥發動馬日事變,對湖南共產黨人和工農群眾進行大屠殺。郭亮、林蔚、柳直荀堅持領導共產黨員和工農群眾開展反擊。十萬農軍攻打長沙,功敗垂成。
6月下旬,毛澤東在武昌中央農講所,召集逃到武漢的兩百多湖南同志開會,強調說:“大家應回到原來的崗位,恢復工作,拿起武器,山區的上山,濱湖的上船,堅決與敵人作斗爭,武裝保衛革命。”
當時聆聽毛澤東指示的李維漢、郭亮、蔡協民、何坤、袁任遠等人,都感到明確了斗爭方向,看到了革命前途,堅定了革命信心。蔡協民深受鼓舞,當場寫了一首詩《風雨武昌謁毛潤之》:
窗前風雨驟,雲密壓天低。
鄂北狂飆起,洞庭野火稀。
策杖唯圖國,橫戈哪顧妻。
風華邀熱血,識君恨晚唏。
毛澤東稱贊這首詩寫得有氣魄。他建議蔡協民、何坤兩人改個名字,說:你們倆已經成了被反動派通緝的“共匪頭子”,為了安全起見,改改名字。
蔡協民說:我的名字就不改了,就是要以“協民”二字,紀念農民協會的斗爭,表示與人民同生息、協助農民謀生存權利。毛澤東聽后便說:何坤1918年在長辛店做過工,干脆改名長工,做一個革命的長工。何坤當即表示:長工,協民,我們一起為人民打天下、做長工吧!
既然要上山下湖干革命,就要拋家舍業出生入死。何長工、蔡協民后來都跟著毛澤東上山,成為井岡山英雄,名垂史冊。
許多有膽有識的共產黨人,努力尋找革命出路。中共中央軍事部長周恩來根據湖南情況,提出湖南暴動計劃,但被共產國際代表羅易拒絕了,不輕易發火的周恩來氣得和他大鬧一場。
中共中央常委蔡和森提議改組湖南省委,由毛澤東擔任書記。這個意見引來一些非議。因為馬日事變后,毛澤東、蔡和森都要求回湖南工作,有人便說他們要在黨內組織“左派”。蔡和森曾解釋說:“和森與毛澤東同志之關系,絕對不是什麼企圖組織左派,隻因澤東一向反對中央農民政策。一九二六年冬季以來,完全代表湖南土地革命的傾向,為一切敵人之所痛恨,而為一切農民之所歡迎,所以,馬日事變后,和森主張他回湘工作。”
從緊迫形勢看,湖南地位十分重要,必須盡快恢復強有力的黨的工作。6月2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決定成立以毛澤東為書記的新的湖南省委。
毛澤東立刻趕赴長沙開展工作,要求各縣工農武裝迅速集中,用武力來對付反動軍隊,以槍杆子對付槍杆子,保存工農武裝,不行就“上山”。“上山可造成軍事勢力的基礎”。
“上山”,作為黨和革命的一條出路,被毛澤東反復地提了出來。
在提出“槍杆子裡面出政權”的同時,毛澤東對當時中央的行動方向提出批評,說“大家不應隻看到一個廣東,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眾組織比廣東還要廣大,所缺的是武裝”“要在湘南形成一個師的武裝,佔據五六縣,形成一政治基礎,發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縱然失敗也不用去廣東而應上山”。
八七會議之后,主持中央工作的瞿秋白提議毛澤東到上海中央機關工作。毛澤東心中早有主意,回答得很干脆:“不願去大城市住高樓大廈,願到農村去,上山結交綠林朋友。”湖南省委也寫信給中央,要求毛澤東回湖南領導武裝斗爭。
在秋收起義受到嚴重挫折后的文家市前委會議上,毛澤東率直地提出了上山做“特殊的山大王”的主張,從而改變了“取瀏陽直攻長沙”的原定暴動計劃,走上了井岡山革命的道路。
當時,黨內的機會主義者譏笑說:“你們毛澤東住在井岡山頂,特委住在山腰,區委住在山角,刮風下雨首先知道,曉得什麼世界形勢,談什麼革命?”歷史証明,毛澤東上山,不僅曉得世界形勢,而且搞成了中國革命!
毛澤東后來回憶說:“我沒有吃過洋面包,沒有去過蘇聯,也沒有留學別的國家。我提出建立以井岡山根據地為中心的羅霄山脈中段紅色政權,實行紅色割據的論斷,開展‘十六字’訣的游擊戰和採取迂回打圈戰術,一些吃過洋面包的人不信任,認為山溝子裡出不了馬克思主義。”
“山溝裡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源起的“山溝”,就是井岡山,就是湘贛邊界的廣大山區鄉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其艱難開拓,始於井岡山。
“紅軍薈萃井岡山,主力形成在此間。”這是朱德總司令的深切體會。周恩來也說:“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當時隻有毛主席提出來。其他的人對這一路線不明確,甚至有的懷疑,有的反對。關鍵問題在井岡山,沒有井岡山的斗爭就沒有今天。”“起義是大家的一個共同想法,而建立一支什麼樣的軍隊,並不明確,是毛主席把這個問題解決了。”
所以,2016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井岡山時指出:“井岡山是革命的山、戰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榮的山。”
下一頁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