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白山黑水 雪冷血熱【3】

2018年07月18日08:22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白山黑水,雪冷血熱

“我還是要革命的”

1933年6月初,滿洲省委秘書處長馮仲雲幾經輾轉,終於在磐石找到了楊靖宇領導的南滿游擊隊。

馮仲雲時年25歲,公開身份是哈爾濱商船學校的年輕教授。他是江蘇人,畢業於清華大學數學系。1927年4月,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張作霖在北京殺害李大釗,白色恐怖下血雨腥風,馮仲雲就在這時候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0年10月,馮仲雲受黨組織委派,到哈爾濱從事地下工作。馮仲雲此行是向游擊隊傳達《中共中央給滿洲各級黨部及全體黨員的信——論滿洲的狀況和我們黨的任務》。這份東北抗戰史上的重要文件是1933年1月26日發出的,所以又稱《一二六指示信》。

《一二六指示信》的中心內容是要求在東北實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盡可能的造成全民族的反帝統一戰線,來聚集和聯合一切可能的,雖然是不可靠的動搖的力量,共同的與共同敵人日本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斗爭。”同時,要保証無產階級在統一戰線中的領導權,黨領導的游擊隊“是一切游擊隊伍中最先進最革命最大戰斗力的隊伍。”

《一二六指示信》對此前“左”傾的抗戰方針進行了糾正。1931年,設在上海的臨時中央曾召開了一次“北方會議”,給東北的抗日斗爭發出了很多盲目冒險的指示。比如“建立蘇區,不許敵人跨入一步”,對各種義勇軍組織採取關門政策等等。

實際上,“北方會議”的方針政策,在東北抗日戰場上根本沒有條件實行。早在《一二六指示信》傳達之前,楊靖宇就已經注意聯合周邊的其他抗日義勇軍和反日山林隊,協同對敵作戰。

還是在楊靖宇初到磐石的時候,游擊隊沒找到,他先被當地的“常佔隊”扣了。“常佔隊”是一支山林武裝,與游擊隊剛剛發生過摩擦。“常佔隊”頭領正在火頭上,馬上就下令要處決楊靖宇。楊靖宇弄清原委,對“常佔隊”頭領曉以大義,不但讓他捐棄前嫌,而且,“常佔隊”還成了此后經常配合游擊隊作戰的反日力量。

楊靖宇領導的南滿游擊隊最先打出了中國共產黨東北抗日的聲勢。

自從楊靖宇來到南滿游擊隊后,便帶領游擊隊在1933年的前4個月裡運用靈活機動的戰術,接連打退了日偽軍的4次圍攻。一時間,這支由共產黨領導的隊伍以及楊靖宇本人聲名鵲起。對此,中共磐石中心縣委在1933年2月24日給省委的報告中說:楊靖宇“擔任政治委員領導隊伍以后”,南滿游擊隊戰果累累,“大大的擴大了政治影響,隊伍日益發展,‘二七’前后,增加隊員50多名”,隊員要求參加共產黨和共青團,“在工作中非常勇敢……積極”。中共滿洲省委巡視員伯陽1933年9月8日在其巡視報告《伯陽通信第二號》中記載,當時許多自發抗日軍隊的下層官兵都紛紛議論說:“紅軍有好指揮官,能作戰,倘若各抗日軍都能加入紅軍,在紅軍的指揮下,早把日本帝國主義打出去了。”

1933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兩周年的日子,由南滿游擊隊改編成的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宣告成立,楊靖宇任師長,全師共380人,很快壯大到800人。在獨立師周圍共同參與對敵作戰的抗日義勇軍約有5000人。

馮仲雲在南滿傳達完《一二六指示信》后不久,自己也投身到了抗日最前線,妻子薛雯則帶著兩個孩子回到江蘇。臨別前,馮仲雲對妻子說:“咱們這次離別,也可能永久見不到了,但是你即便這樣,你決不能辜負黨﹔你回去以后可能你也很快能回來,通過組織找到我去的地方﹔也可能咱們還能見面,那就是咱們把日本鬼子打出去。”

可誰曾想到,這一分別就是音訊全無的十二年。馮仲雲在白山黑水間浴血奮戰,無數的戰友在他身邊倒下,他自己也染過傷寒、負過重傷,草根樹皮充飢,在零下40攝氏度的嚴寒裡露宿野外,面對著篝火,思念著遠在他鄉的妻兒。

1935年1月,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成立,馮仲雲任軍政治部主任,軍長則是滿洲省委最早奔赴抗戰前線的軍委書記趙尚志。

第三軍由東北反日游擊隊哈東支隊改編而成,並不是趙尚志最早領導的巴彥游擊隊,趙尚志本人此時也才剛剛恢復了黨籍。

巴彥游擊隊初創時頗具聲勢,這支隊伍轉戰哈爾濱周邊地區,曾攻下巴彥縣城,奇襲日偽運輸線,甚至一度打到哈爾濱。可對陣裝備精良的凶殘日軍,終究勢單力薄,堅持戰斗兩年后,巴彥抗日游擊隊被打散,隊長張甲洲犧牲,參謀長趙尚志一隻眼睛被炸瞎。

失去一隻眼睛,趙尚志並不在意,真正讓他苦悶的,是巴彥游擊隊的失敗被歸罪於他,他被開除了黨籍。在給友人的一封信中,他曾寫下這樣一首詩:“風打麥波千層浪,雁送征人一段愁。披靡無術,被屏逐於千裡之外。”語句中盡顯苦悶心境。

不過,趙尚志沒有放棄抗日斗爭的信念。此后不久,他拒絕了地下黨組織安排的哈爾濱市總工會主席之職,主動要求前往哈東地區(哈爾濱以東賓縣、珠河、阿城等地)從事抗日活動,回到最熟悉的戰場上去。

臨行前,趙尚志到巴彥游擊隊戰友夏尚志處道別。兩個“尚志”一起吃了一頓告別飯。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有關部門整理趙尚志事跡尋訪到夏尚志時,老人仍對50年前與趙尚志的最后一別保留著清晰的記憶:那時候,趙尚志被開除了黨籍,一隻眼睛瞎了,還要去哈東打游擊。他這一去,是孤身一人,手無寸鐵,身無分文,可還是很樂觀。吃飯時還笑呵呵地說:“我就一個願望,將來勝利了,能在‘狗不理’吃頓包子。”臨行前,他忽然鄭重起來,說:“我走了,我還是要革命的。”

來到哈東的趙尚志找到了一支名叫“朝陽隊”的抗日義勇軍。其領導人孫朝陽本是東北軍馬佔山部下屬,與日軍戰斗失利后被迫佔山落草。

看上去毫不起眼的趙尚志起初隻能在“朝陽隊”當馬夫,但很快在戰斗中嶄露頭角,深受孫朝陽器重,還當上了參謀長。

趙尚志本想把“朝陽隊”發展成由黨領導的抗日武裝,但孫朝陽的投敵傾向卻越來越明顯。趙尚志隻能帶著6個人脫離了“朝陽隊”。

就是從這7個人起家,趙尚志很快發展出了一支數千人的抗日隊伍,也就是后來的抗聯第三軍。此后數百場大大小小的戰斗,少有敗績,打得日軍慨嘆“小小的滿洲國,大大的趙尚志”。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楊亞瀾、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