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我对科学发展观的一些理解

■何祚庥
2012年11月15日19:1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五、科学观和价值观是统一的

早在1934年,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就指出,科学观和价值观是统一的。毛泽东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39页。)邓小平在“过河”的问题上,也有一句名言,“摸着石头过河”。“过河”是目的,是任务,是由“过河”的人群、主体的价值需求决定的;但是,仅有价值需求,没有实现价值需求的科学方法,任务就不能完成,目的就不会达到。如果说,毛泽东强调的“桥”和“船”,是指必须找到实现目的的科学方法,才能完成过河的任务;而在尚没有找到十分可靠的“桥”或“船”之前,就要如邓小平和陈云指出的那样,在不断试验、不断总结中摸索前进,避免因“过河”而淹死,或遭受重大损失。如果说,毛泽东在如何解决任务和方法的问题上,强调必须使用可以实现“过河”的科学方法;而邓小平和陈云更指出人们要在不断试验、不断总结的过程中,找到完成任务的科学方法。

科学观和价值观的统一,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奉行的指导思想。早在十年内战的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要把革命发展到全国去,那末,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因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36页。)

邓小平在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时说:“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前面两句话是科学观,是方法论;后面三句话,是价值观,是利益论,目的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还提出一个判断各方面工作得失成败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中,前两句话说的是科学观,是方法;最后一句话,指的是价值观,是目的。

在江泽民阐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6页。),也体现出科学理念和价值观念的统一。为什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没有说全人类,只说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为贯彻实施“以人为本”,有一个“孰先孰后”的问题。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当然比少数强势人群的利益、比部分人群的利益更重要;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比眼前利益或短期利益更重要;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比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更重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回答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各项工作中,在各种利益博弈中,所要优先关注或优先代表的利益群体。

(责编:孙琳、王新玲)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