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粟裕大将三次想回家未如愿 23年后母子相见

文热心 肖军 黄巍
2012年12月02日15:25   来源:湖南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2、走出“闷心斋”

记者登上木楼,来到北面一间房子里。这就是粟裕青少年时期的书房“闷心斋”。

粟多瑛告诉记者:“这里原有一副堂哥作的对联:‘镇日读经,何堪国事?终朝面壁,愧作须眉!’只可惜后来洗洗擦擦的,对联未能留下。”

这副对联是1926年粟裕在湖南常德第二师范读书时,假期回到家中之作。足见当时粟裕的悒郁和愤懑之情。原来,粟裕的父亲粟嘉会,在清末中过举人,欲“更上一层楼”时却接连考场失利,乃改行经商,把光耀门楣的希望寄予两个儿子身上。在家道中落的情况下,粟嘉会还是听从长子粟沛的建议,让次子粟裕进入常德第二师范读书。

可粟嘉会没有想到,粟裕在“二师”却走上了革命道路,加入了共青团。“五卅”运动暴发,粟裕和同学一道,声援上海工人运动,与常德驻军发生冲突。粟嘉会得知后,为了羁绊粟裕,便迅速为他订了一门亲事。粟裕假期回家得知情况后,便向父亲抗议说:“当前国家正处内忧外患之际,我学业未成,事业未就,过早成家,岂不误我前途,也辜负了父母双亲对我的培养与期望的一片苦心!”可是,父亲从此不许粟裕出门,每天只要他在楼上温读经书,还亲自给他课读《孝经》。粟裕困守斗室,度日如年,为释放悒郁,便提笔书写了“闷心斋”三个大字的横额,贴在书房门上,还作了那副对联。

他哥哥粟沛是理解和同情胞弟的,经常登楼与粟裕谈心,并出主意说:“你这样硬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不如佯为应允婚事,但要求必须在毕业后才完婚。”就这样通过粟沛的斡旋,粟裕重回“二师”。

粟裕回“二师”之后,如龙归大海,马上向家中写了一封态度坚决的信,并强调:“革命不成功,自己不回家,不能耽误了良家女子,劝其趁早嫁人。”粟嘉会看信后,只能无可奈何。

1927年“马日事变”时,粟裕从下水道潜逃出“二师”校园,躲过反动军队追捕,辗转长沙,到达武昌,进入党领导的叶挺的24师教导队,开始了戎马生涯。

(责编:方蕊娟、王新玲)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